第084章:磅秤

洪武生存指南 裴玄黄 2508 字 3个月前

第一批能在这边安家落户的,还是参与海运的士卒民夫。就像近期从山东返回的运粮船队,只要愿意,就可以陆续将家眷迁来明州落户。

算是酬功。

朱塬打算一次性在陈山脚下建造大批的民房,统一组织,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另外,当初允诺的学校之类的配套,也会同时建造起来。

第二批,才会轮到明州海洋发展集团下属的职工。

计划是近期先让营海司对附近进行规划,正事不能耽误,因此,会在夏季渔汛结束之后正式开工,直到冬季渔汛之前。

再就是,一直没确定的明州海事学堂选址,朱塬也打算落在这边,依山而建。

最初计划建在城西或城北,但,还是土地缘故,朱塬希望学堂尽可能大一些,平原地区就不太现实,建在山脚,圈起地来就没有太多负担。

方圆二里的定海县城,城内总计才1200余户人家,不到7000人。

不止当下,再考虑未来,朱塬要在甬江南岸安置的人口将超过10万,这个年代,已经相当于一座大型城市,区别是,这一次,朱塬没打算盖城墙。

且不说新的时代即将到来,若是将来某一天,被人打到了明州,有没有城墙,其实都无所谓。

这么又在陈山北麓走走停停了一个多时辰,朱塬才启程回城。

到了定海城西的大宅,刚进门,一直在这边养伤的太仓卫指挥副使蒲仲亨便带着两个儿子迎了过来,修养将近两月,蒲仲亨已经痊愈,这次是来向朱塬道谢。

父子三人一起行了大礼,又希望朱塬稍后几日能够抽空赴宴,算是蒲家正式道谢。

蒲氏已经在城中另寻了宅子,明天就将搬出。

朱塬自然挽留。

蒲仲亨随即坦白了自己另外的心思。

既然伤势已经痊愈,他近日就要返回太仓,不过,并不会待太久。蒲仲亨已经和华高谈过,将会从太仓挑选部分人马,一起加入正在组建的定海卫。

至于太仓卫,还是由前指挥副使朱禹的儿子朱聚负责。

蒲仲亨调入定海卫,全家也会直接在定海定居下来,再就是,蒲仲亨希望两个儿子能拜朱塬为师,学些学问。

显然,最后一点才是最重要的。

大明初创,还没有后来那种严格的军户制度,就像营海卫指挥同知常断的儿子常瑸就是个计划参加今年科举的读书人。

蒲仲亨显然也不希望两个儿子再刀口舔血。

这心态很容易理解。

不过,朱塬却没办法答应。

原因太多。

朱塬很乐意教人,但,只一个‘朱’字,他其实就不适合专门收弟子。

这还不能解释。

蒲仲亨显然有所心理准备,没报太大期待,见朱塬拒绝,就退而求其次,希望朱塬帮忙说项,让两个儿子拜到营海司郎中刘琏门下。

朱塬倒是不介意帮忙。

只是……看着两个虎头虎脑的小家伙,想想两个孩子跟随刘琏求学的模样……

既然是蒲仲亨的选择,朱塬也不好说甚么。

刘琏人品是肯定没问题的。

蒲仲亨现在是正四品的指挥副使,让两个儿子拜入正五品的营海司郎中门下,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一种门当户对。

这大概也是蒲仲亨挑选刘琏的原因。

蒲仲亨肯定知道朱塬安排柳家几个小子拜在黎圭门下的事情,没有提黎圭,显然心里还是不怎么看得上。

刘琏就不同。

只是一个刘伯温长子的名头,就足够分量。

不得不说,这位武将显然没有常断那样灵通的消息,以及成熟的官场嗅觉,否则不会选择刘琏。毕竟选择了刘琏,就等于和刘基挂上了号。刘基哪怕已经退隐,当下朝堂上,即使在皇帝陛下那里,都不是个太讨喜的角色。

答应了后天中午去往蒲家赴宴,还有说项的事情,等蒲仲亨离开,朱塬直接让人喊来了刘琏。

刘琏显然与蒲仲亨连带蒲家两个小子都有所接触,观感不错,斟酌一番,就答应下来。

还让朱塬先传话言明,跟随自己求学,他会是个很严格的先生。

朱塬不用传话就当场答应。

教不严,师之惰。

这年代当先生的,不严格,才会被人看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