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五章 战起

对于那些双手沾满百姓鲜血的刽子手,以及蛮族得利的阶层,咱们要清算。

但是对于那些无辜的百姓,我们要救回他们,让他们知道什么才是做人的道理。

什么都不管,杀光烧光的确是最简单的,最让人痛快的,可是也最容易让人迷失人性。

而一旦金江镇的士兵们,迷失了人性,那么将会成为一把双刃剑,最终伤害到自家的百姓头上。”

听到将军的话,大部分人都是认可的,还有少部人不认可。

唐清安知道会有人不认可,就从实际的角度出发。

“人最好杀,也是最难杀的,当人们没有退路的时候,就会坚持到底。

如果所有人都坚持到底,那么哪怕这场决战我们获得了胜利,剩余的人们会退入奴儿干司,大漠等地方。

如此宽广,人迹罕至的老林,大山,沼泽之地,从此成为我们难以根除的大患。

而且约束军队在外的行为,也是为了凝聚军队的战斗力,使精力不分散在破坏上,提高作战的胜利。”

这个道理并不复杂。

连日本的大名们都懂得这个道理。

日本永禄九年二月。

越后国大名上杉谦信出兵侵略常陆国,他抱着纯粹破坏敌国的目的。

战场之外,允许士兵们大肆破坏,掳掠贩卖对方的人口。

只过了一个月。

越后国大名上杉谦信改变了原来的计划,抱着征服的目的出兵下总国时。

就一改前态,特地制定军令约束士兵,要求不得在下总制造暴行。

金江镇这一回是收复故地之战。

还有一层意思,唐清安没有说出来。

那就是关于民族。

民族不能把自己框死,在唐清安看来,民族是无限的。

任何愿意接受汉文化,遵守制定的法律,付出义务获得权力,认为可以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民族。

那么就是同个国家,同一条心。

只以血脉论,无疑是把自己限制死了,乃最下策。

金忠,吴成,薛斌,薛绶,吴克勤,吴克忠,吴瑾,毛福寿等等,这些不少为国立下战功,甚至其中大多战死的蒙古人。

比起李永芳,范文程,宁完我等这些汉人,要强了不知道多少倍。

这些汉奸,和这些蒙古同胞提鞋都不配。

在唐清安心目中,这些蒙古人才是同胞,而李永芳这等汉人,无论如何也不是同胞。

付出义务就能享受权利,不少蒙古人的家族,随大明国柞同样长存两百余年。

例如吴成,后代一直富贵到了崇祯末,随着京师陷落而被杀。

以大周上朝天国的姿态,文化碾压周边的国家,无人不慕大周。

不选择文化上面的优势,反而以血统论,那就是放弃了自己的最长处,给自己增加了一个瓶颈盖。

唐清安还在去前线的道路上,皇台吉一样如此。

他的身旁,范文程,宁完我等一众汉臣,大军之中,还有他两白旗中大批的汉军。

本来准备计划建立汉八旗,但是形势不由人。

金江镇的崛起,导致了汉军军心不稳,因此不敢把汉军分离出来建立汉八旗。

汉军仍然牢牢的控制在八旗将领的手中。

汉军的将领,孙德功,张忠,张士彦,石廷柱等人,知道自己手中沾染了无数百姓的鲜血。

为大周带去了不可计量的损失,因此死心塌地的跟随蛮族。

哪怕受到猜疑,也没有多余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把自己的路走绝了。

这一回蛮族大军,因为没有蒙古人的帮助,只凑齐了十余万军队,其中大部分都是蛮人。

整个蛮族的青壮,被抽调了大半。

“此战必胜。”

皇台吉看向身旁的代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