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张钧

即便在后世,金丝饼那特殊的口感都能在众多美食中脱影而出,在这里就更别提了。

油茶面刘一峰在南洋级上做了一次后,极受欢迎,郑芝龙,冯硕和李鸿基都推荐他再做。天冷的时候,一碗油茶面下肚,那微微的饱腹感和满嘴的留香,真的很让人欲罢不能。

刘一峰还加了小料,炒过的花生米,黄豆,以及撒子。

撒子是炸物,虽然这个时代大明已经有了油炸的烹饪方式了,但因为对油料的消耗过大,基本属于平民阶层消费不起的食物。

但东山州不一样,这里地广人稀,种的大豆吃不完只能用来榨油,更别说还有大量放牧的牧群了,动物油脂也应有尽有。

这些油脂和其附属产物,也是东山州少有的能出口回本土的货物,流鬼州和扶桑用的基本就是东山州出品的豆油,动物油脂和其附属产物。

豆花不是刘一峰的发明,也不是他这家店独有的,不过他创新的用红糖水泡豆花,让很多人大开眼界。

后世华夏那些被某袁姓大佬喂饱的人,为了豆花该是甜的还是咸的“打”的脑浆都出来了。但实际上华夏历史上,豆花上千年的时间里都是咸口的。

顺便一说,刘一峰作为巴蜀人,认为豆花酸,甜,咸,辣都可以,甚至可以混在一起,还另有一番风味。

豆花出现甜口,是生产力进步的体现。

首先是明清两朝因为欧罗巴人在南洋的殖民地大规模制糖导致了中原糖价的下降。

然后是土豆玉米的出现,让清朝的粮食不再是问题,南方地区大量土地能改种植经济作物:甘蔗了。

于是距离南洋近,又大量种植经济作物甘蔗的华夏南方,很自然的就演化出了各种甜口的食物。

甜豆花就是其中之一。

但这段历史也就300多年罢了,豆花可是存在了近2000年的。

所以当吃惯了咸口豆花的大明人,突然发现了甜口的红糖豆花后,在内心极大震惊的同时,也深深的上瘾了。

毕竟糖是瘾品。

而且因为这个大明开发了南洋,这几十年,糖以极快的速度成为了百姓都能消费的起的商品,大明百姓对于甜口的接受度是越来越高的。

藟山城附近可是种了大量的甜菜的,市面上一点都不缺糖。

茶叶蛋和豆花一样,也是在华夏有上千年历史的食物。只不过不能登大雅之堂,属于民间食品。做法也早就成熟,到处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