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激烈争论

今童贯勾结蔡京,同纳赵良嗣以为谋主,故建平燕之议。臣恐异时唇亡齿寒,边境有可乘之衅,狼子蓄锐,伺隙以逞其欲,此臣所以日夜寒心。伏望思祖宗积累之艰难,鉴历代君臣之得失,杜塞边隙,务守旧好,无使外夷乘间窥中国,上以安宗庙,下以慰生灵。

上书言事人:安惇族人安尧臣。”

安惇,字处厚,广安郡人。上舍及第,调成都府教授。上书论学制,召对,擢监察御史。哲宗初政,许察官言事,谏议大夫孙觉请汰其不可者,诏刘挚推择,罢惇为利州路转运判官,历夔州、湖北、江东三路。

安尧臣因自己名不见经传,故此借了族人安惇的名气来张目。

安尧臣的上书,直指童贯、蔡京和赵良嗣三人,惹得童贯大怒。

蔡京表面上也是大怒,然心中却是暗喜,既被视为主战派,又表达了息战之愿望。

徽宗闻听后,沉吟不语。徽宗沉吟,是因为不好当场表态。

在徽宗心里,早已有了主意,就是要再派人去联络金人,与金人的结盟,但朝会上反对意见也很强烈,为了表示微妙的中立态度,不使大臣们揣摩到自己的心思,徽宗决定给安尧臣个小官,麻痹下持反对意见的大臣们。

徽宗沉吟了一阵后道:“这安尧臣乃安惇族人,也算是士大夫,不管言事正误,精神可嘉,可提拔为官,为朝廷尽力。”

随即,徽宗当殿宣布,提拔安尧臣为官。当然,给的是承务郎这样的小官,大官徽宗没舍得给。

当日朝会毕,徽宗一边准备安排人员二次使金,一边让蔡京、童贯、王黼三人继续论证,务必要拿出个万全之策。

通过朝会,蔡京吃准了徽宗的意思,知道徽宗已拿定主意,定要与女真结盟,以收回燕云十六州。故此,蔡京心里虽然不赞成,但表面上却大力支持童贯的联金灭辽之策。

王黼自然是没啥说的,只要是徽宗皇帝想的,便是他要做的;故此,对联金灭辽之事,王黼热心的很,恨不得立马就能实现。

因为童贯乃武人,权势熏天不说,且还是阉人,这就犯了士大夫之两重忌讳。

平时的时候,士大夫们虽然眼热童贯受徽宗之宠信,权势大得不一般,但也无可奈何,毕竟这个阉货还能打仗;然而现在,联金灭辽尚不知结果如何,此时不借机攻击这阉货,还待何时攻击?!

故此,一班士大夫们对童贯群起而攻之。

童贯被围攻,童贯心里既委屈,又不服,遂于激愤中,向徽宗皇帝上了《平燕策》,以显示自己的真才实学和运筹帷幄的能力。

在《平燕策》中,童贯淡化了联金灭辽的分量,侧重于收复燕云,大意是云中是根本,燕蓟是枝叶,当分兵骚扰燕,而后以重兵取云中等等。

童贯的策略不能说不高,但宋朝军力实在不济,实在承担不了如此高超的策略,故此使好策略成为纸上之谈,落不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