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除了《论语小注》、《永兴七子解春秋》、《南陔新声》、《大义玄学》,还有些杂书,如《春秋五行交欢大成赋》、《龙阳十八式》、《状元心经》……

听着这些书名,莫说张思行面红耳赤,就连苏安都觉得有些过意不去,实在太有意思。

苏安逛了两三圈,方才让侍从拿出了用来给朱先生示样的前三篇。

朱先生接过来,看了两眼,面上的笑容一点点消失:“这不行。”苏安与张思行异口同声:“为何呢?”朱先生道:“不是不印,然,这实在有些难度。”

随后,书童领着苏安进入了汗气腾腾的印坊。模师把刚才运到的枣木锯成一块块木板,将要印的字写在薄纸上,一笔一笔地雕刻成阳文;书匠先把刷子蘸墨,刷在雕好的枣木板,用白纸覆上,另拿干净的刷子在纸背轻扫,再把纸拿下来,装订成册,便成了一本书籍。

原先,这样的雕板印刷多用于佛像、经咒、发愿文以及历书,现渐渐也普及为传播诗词策论而用,然,范围仍局限于字,谁也没敢把下九流的乐符往上刻。

“郎官,坊里匠人不会雕这。”

苏安笑了笑,坐在木板上:“看来,今日张秘书白来一遭了。”只这一句,张思行自然听出其中的愠,不敢得罪苏安,便就在朱先生面前,把秘书省不让印官刻本,说成了求不得的。

听出是皇城人,朱先生忙改口风,可面色,依然不温不火,像是差了点什么。苏安瞧着他,说道:“请朱先生放心,单独刻板的模勒钱,我出定金,这里先把音符雕好,待书全都写完,我付后续,要三百本。”朱先生一听,登时开朗了,大笑道:“行!”

如此,苏安总算诈得了出版坊刻本的渠道,心满意足,临行前,谢过张思行,还顺了几本《状元心经》。

“‘天苍苍兮,水茫茫……’十八说公平不公平,你一介平民百姓,随意写几句,便被人争相传诵,我名满两京,可想在人世留点印记,还要这般偷偷摸摸。”

后来,苏安拖着疲惫的身体,来到顾府的新宅,刚见面,就抱怨了这么句话。

“我何时写过‘天苍苍’?不过是别人加上去,真真假假,诋毁罢了。”顾越弯起眸子,温和说道,“阿苏,快进来,我有件要紧的事,要向你请教。”

二人在梳妆镜前坐下。苏安的手中,颤捏一纸喜帖——裴府婚娶,三月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