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四章 有人摘桃子

他们虽然化装成日军的骑兵,可是由于身上没有这一带日军相对应的证件,因此也不敢明目张胆地沿着公路行军,他们尽量走山间小道避开日军。</p>

徐大龙等人一路行军,终于看到了横亘在山脉之中的滇缅公路。</p>

这一代地形十分复杂,除了滇缅公路之外,徐大龙等人基本上是无路可走,他们只能沿着公路行军了。</p>

为避免麻烦,徐大龙等人采用昼伏夜行的办法。如果遇到日军的检查站,就设法绕过去,尽量避免与日军发生冲突。</p>

这天,徐大龙等人正沿着公路行军,前方就看到了有手电筒的亮光,看样子人数不少。</p>

徐大龙等人停止了前进,用身体遮住手电筒的光亮,去察看军用地图,这才发现前方是一座桥梁,周围都是高山峻岭,桥下是水流湍急的盘龙江,根本就无法泅渡,更何况还有这些敌军。</p>

要想过桥,唯一的办法就是从桥面上走过去。</p>

由于不了解敌情,徐大龙等人只能等到天亮之后,看清楚桥面周围的情况再做打算。于是他们就沿着公路往回走,终于在路边找到了一处山谷,就拐了进去,临时在里面过夜。</p>

第二天一早徐大龙和魏和尚等人就翻山越岭,来到了大桥附近的一座山上,观察大桥的情况。</p>

横跨山谷的大桥长度大约80米,宽度不足10米,是一座水泥桥。大桥的两端都是超过两百米的开阔地带,没有灌木。</p>

如果不是阴雨天,即使在夜间想悄悄地靠近桥头也十分困难。</p>

在大桥两端的桥头堡上,可以看到有十几顶帐篷。日军的兵力大约有一个步兵中队,桥头修建着用沙袋垒起的机枪阵地,要想强行过桥,基本上没有可能。</p>

徐大龙和魏和尚经过商量,认为即使是在夜间突袭也十分困难,就算是能打掉大桥这边的日军,可是桥面上光秃秃的,对面的敌军只要有一挺机枪封锁桥面,就根本无法过桥。</p>

徐大龙和魏和尚商量过后,决定不从桥上经过,准备另寻出路。他们仔细地研究了地图之后,就掉头往回走,走出了30公里,沿着一条山谷往盘龙江的下游走,地图上标示着在那边有一个渡口可以过河。</p>

山里的道路十分难走,徐大龙等人多数的时候只能牵着马走路,他们整整走了一天时间,才来到了下游的那个渡口。</p>

到了渡口之后,徐大龙等人不由得有些傻眼。</p>

在渡口的旁边竟然修建着日军的一座兵营,在河对岸还有一大片建筑,这些建筑都很新,看得出来是新近修建的。在那些建筑当中,还有很多长长的木板房,大概是日军的仓库。</p>

虽然看不到日军的全部人马,他粗略地估计,这里的日军超过了一个步兵大队,要想从这里过河,显然也是不可能的。</p>

徐大龙等人只好又退了回来。地图上的标注是十分粗略的,仅仅靠着地图是不行的,徐大龙等人最希望的就是能够找到一个向导。</p>

徐大龙他们沿着山谷继续向下游方向行进,忽然就看到远方的山顶上居然有一户人家。</p>

徐大龙等人大喜,急忙朝着山上爬去。</p>

上了山顶之后,他们这才发现,除了山顶上的这户人家之外,另外一座山上还有一户人家。</p>

为了避免吓到里面的人,徐大龙就只带着魏和尚进了那户人家。</p>

屋子里一共有四个人,是一对夫妻和两个孩子,看装扮有些像云南的壮族。这些人祖祖辈辈生活在山里,一个月也不一定到山外赶一趟集,基本上是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对山外的事情知之甚少,因此就算他们看到了徐大龙等人穿着日军的军服,也没有感到害怕,而是热情地招待徐大龙和魏和尚。</p>

这家人都十分淳朴,两个大人满面笑容,两个孩子好奇地望着这两个陌生人。</p>

徐大龙听不懂他们说的什么,他试探着说英语,可是这些人根本听不懂。</p>

正在发愁的时候,徐大龙忽然看到这户人家墙上贴着一幅年画,上面居然写着汉字。他试探着用汉语问道:“老乡,你听得懂我说的话吗?”</p>

男主人点了点头,说道:“听得懂,我们是汉人。”</p>

徐大龙和魏和尚都很高兴,于是就跟这一家人攀谈了起来。为了讨他们欢心,徐大龙拿出了十个大洋给了这家主人。魏和尚还掏出了几块糖,给了两个孩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