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0 见好就收

如果是以前,这倒也没啥。</p>

但现在正是中日友好的阶段,这种事情就很敏感了。</p>

一旦搞出外交事件,那可是吃不了兜着走。</p>

于是极道组织那边,就拒绝了下黑手的提议,并且劝渡边娱乐不要那么做。</p>

因为这件事,渡边娱乐本来想咽下这口气,躲一躲曹志强。</p>

奈何曹志强发歌没完没了,几乎每周都要发新歌,每周发的新歌都要冲上公信榜前五名,最后,他的歌曲更是直接霸榜了。</p>

只是这样也就罢了,关键是,曹志强因为太秀了,结果形成了一种虹吸效应。</p>

简单来说,就是曹志强的歌曲本身太好,唱的太好,总能给人一种极致的娱乐体验。</p>

听过了曹志强的歌,再去听其他日文歌,简直就味同嚼蜡。</p>

就好比吃过了佛跳墙,再也不想翻垃圾桶喝泔水了一样。</p>

如果这个比喻不恰当的话,那另一个比喻,就更明显了——音毒!</p>

没错,很多人认为,曹志强,或者说森中青泉自己演唱的歌曲,拥有一股独特的魔力,那是一种让人听了之后就上瘾的魔力。</p>

这不是说曹志强创作能力,而是说曹志强的演唱能力。</p>

不可否认,曹志强自己创作的那些歌曲,不管是曲子还是歌词,都非常的惊艳,但只是这样的话,还不至于让人疯狂。</p>

真正的原因在于,曹志强本人的歌喉,或者说,他本人嗓音的表达力。</p>

其实曹志强创作的那些歌曲,不光是出唱片跟录像带,也出了ktv唱盘,很多卡拉ok厅,其实已经得到了授权,可以在里面点唱曹志强的那六首歌了。</p>

最近这段时间,曹志强的那六首歌,是点唱数量最多的,绝对是当前最流行的。</p>

甚至很多酒吧驻场的小歌手,都开始私下里翻唱曹志强的那些歌。</p>

然而,大家发现,不管是谁翻唱,都唱不出曹志强那种独特的味道。</p>

那种味道不是单一的,而是百变的,且每一种变化,都是登峰造极,让人无法模仿。</p>

《君がいるだけで》的欢快,《海啸》的深情,曹志强的每首歌,都有一种不同的主题,都有一种不同的韵味,偏偏就能带动起大家不同的情绪,让人欲罢不能,循环播放,就跟中毒了一样。</p>

除非你是完全没有音乐细胞,否则但凡你有些音乐细胞,或者音乐欣赏能力,只要听到曹志强亲自演唱的歌曲,都会迅速中毒,迅速被他的歌声俘虏。</p>

音乐细胞越多,音乐水平越高,中毒的程度也就越高。</p>

然后呢,只要时间稍微长一点,就好像那些重度吸du的y君子一样,只对曹志强的歌曲感兴趣,对其他歌曲再也提不起兴趣。</p>

当然了,这种重度歌曲中毒患者,相对来说只是少数。</p>

只有那些音乐细胞特别多,对音乐特别喜欢的人,才会成为这种重度中毒患者。</p>

偏偏这种中毒,只是让你听其他歌曲就寡然无味,并没有其他更严重的问题,所以也不算什么大问题,甚至可以说更加印证了曹志强的歌唱天赋。</p>

看起来,似乎对听众来讲不是问题,可对其他歌手来讲,这就是大问题了。</p>

因为一旦大家都只喜欢曹志强的歌,不再喜欢其他人的歌,那其他歌手还怎么混?</p>

事实就是,自从曹志强的六首歌一直霸榜以来,其他流行歌手的唱片销量,都是一落千丈。</p>

不光是流行歌手,就连一些古典歌声,销量也同样大跌。</p>

就连一些特别流行的英文摇滚,据说最近的销量也跟着小跌了一点。</p>

但英文歌的跌幅还在可以理解的范围内,问题不大,可日文歌销量的普遍断崖式下跌,就是大问题了。</p>

很多娱乐事务所,往往就是靠歌手来赚钱,而歌手赚钱最大的依仗,就是唱片销量。</p>

这不光是唱片本身的销量,也跟这个歌手的名气直接挂钩。</p>

一个周销量一万张的歌手,跟一个周销量十万张的歌手,肯定是不能比的。</p>

然而问题是,当曹志强的第六首歌出现后,除了中森明菜的那首《难破船》紧随其后,成为第七名,销量还算可以外,其他人的歌曲,销量都突然猛跌。</p>

比如这周的第八名,首周销量竟然只有五千张!</p>

其他歌手的新歌首周销量,普遍不过千。</p>

这种曹志强一枝独秀,其他人万马齐喑的情况,简直就离谱,可以说日本歌坛就从没出现过。</p>

哪怕是当年曾经红极一时的美空云雀,也远没有达到过这种程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