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3 我这都是为了大家好

可问题是,正因为如今存储介质技术的拉胯,系统给技术资料所用的介质不能超越时代,加上这次的“小礼包”是一个门类的从上到下的全部相关资料,其结果就是,这一堆技术资料包裹,整的跟半个标准集装箱一样,起码得用一辆五吨大卡车来拉才行。

再进一步说,就是这些资料太惹眼,想拜托安平偷偷带着坐飞机送回去是不行了,还得曹志强自己回一趟国,然后找个无人的海滩,再来一次“偷运”。

可回回这样,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

所以还是要早点想个好办法,然后在不引起怀疑跟注意的基础上,偷偷的帮助我的国。

从这个角度看,搞一个贸易公司是刻不容缓,而且最好在香港搞,而且还要至少搞一个自己完全掌控的码头才行。

至于日本这里,太危险了,而且也太远,不合适。

“哎呀,我现在日本这一摊子还没完全铺开呢,名气没打开,小钱钱也还没赚到,又要让我去搞贸易公司,这也太强人所难了。”

想了想后,曹志强决定先不急着回国送资料,先看看日本这边的收益状况再说。

反正他那首出道单曲的初动销量,也就是首周销量快出来了,只要销量一出来,他就可以提前预支一部分款项。

接下来,有了钱,他就可以利用这笔钱,偷偷在日本这里注册一个离岸公司,搞一个离岸账号。

有了这个离岸公司跟离岸账号,他就可以把国家给的那五亿美金转过去,然后当自己的钱来用了。

日本在八十年代的金融管控是很松的,尤其是东京这里,金融体系是开放的,不比香港那边严多少,某些程度上甚至更隐蔽。

原因很简单,因为日本其实是被美国深入控制的,尤其是金融体系,在九十年代泡沫破灭之前,日本的金融体系搞了个自由化改革,改的跟个筛子一样,国际资金可以随便进出,根本没有监管可言。

要不是这样,日本也不至于因为一场经济泡沫,就一蹶不振了。

当然,站在后世的眼光来看,日本八十年代的金融体系自由化改革,明显就是美国的阴谋,是割日本韭菜的前置策略。

只可惜,当时日本没多少人认清,或者认清了也无力改变,这就是殖民地国家的悲哀。

同样道理的还有韩国,韩国说实在的,也是没有金融自主权的。

比如三星这种韩国最大的大财阀,虽然管理权在李氏家族手中,但真正的金主股东,或者说得利最大的那部分人,还是华尔街那批人。

说白了,日本也好,韩国也罢,之所以经济能够崛起,归根到底是美国转移了部分中端产业给他们,让他们可以借此喝点汤。

但既然承接了美国当年转给你的产业,就必然要被其深入控制,这是基本常识。

日本韩国都是这样,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其实都被美国深入控制,只不过一般老百姓不知道罢了。

总之,在八十年代的日本东京,想要搞个匿名账户,或者不为人所知的离岸公司账户,不要太简单,有钱就行。

同时期的香港,这方面也差不多,但香港终归是英国的殖民地,总起来说,在金融方面,其实是不如美国构筑的金融体系的。

如果先在日本搞一个离岸账户,再在香港搞一个离岸账户,然后慢慢把资金转移过来,这样的话,至少在八十年代,是没人能查到这些资金背后的真正金主是谁的。

至于再往后吗,可能也不需要这么麻烦了。

或需要问,为什么现在不能去注册离岸公司呢?

毕竟曹志强现在手上也有二十三万美金啊。

就算这段日子花了不少钱,撑死也就花不了一万美金,他现在依旧有二十二万美金的现金可以随时调动。

有这么多钱,曹志强干嘛不直接注册一个离岸公司呢?

毕竟这时期注册一个离岸公司,根本用不了五万美金。

没错,曹志强现在确实手头很宽裕,有二十万美金在手,可问题是,这笔钱他不敢乱花。

原因很简单,虽然他知道国内对自己很信任,但这种明明白白的干净钱,他不相信国内没有相关人员在暗中进行监控。

这种监控呢,更大的可能是保护他曹志强,或者希望通过这条路子来找到“迷雾组织”的蛛丝马迹。

当然,也可能没人监控,一切都是曹志强想多了,但这种事情嘛,多想想总没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