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佛跳墙08

繁花似锦的王城像个养育着乱世中幼雏帝王的母亲,宽怀地包容着周围人生机勃勃的野心。

所以乱世在北。

而世外桃源则在南。不过十几年间的光景,南水边的人已然自成一国,活得有滋有味。这一切自然是丰仪王苦心酿成的景象。封地中人人都不在口中轻浮地称赞赵鹤的功德,只自顾自的,安居乐业,痛快生活。自然而然地把这个霁月风光、潜心爱护百姓的男子当做真正的统治者。

将一切都铭感于心,只等为心中的“王”刀山火海不惧前往的那一刻。

赵鹤是赵王几个儿子中年纪较小的,受封去南水一岸治灾时,不过才十四岁左右。

他途径淮河时,遍地饿殍,那些人眼里痴痴呆呆、大张着嘴往嘴里塞观音土。

这地方曾有人想要吃人命活下去。却被无力赈灾但尚有人性的官府制止,教人去找硕鼠洞、蜈蚣、蚂蚁窝,也捱过了一段时间。

索幸没有真正的惨剧发生。

可终究不能制止。

恰逢“开张”的可怖菜人之市,赵鹤用一道轻如鸿毛、却力重千钧的命令,以千担粮食换了数万条人命。将之于随行将士一并带到南水边,虽饿死的也不少,但总比如此没有尊严、像畜生一样被宰割吃掉的好。后来活下来的绝大多数人靠着以工代赈、借南水粮食的法子捡回一条命。

那时丰仪王遗世独立、眉目温柔的姿态深深留在许多灾民心中。

赵鹤头束玉冠,骑在通身雪白的骏马上,轻轻拉住缰绳。他身边的小官不敢劝阻。

对于那些不愿意走的,自愿要给家人留下活路的,丰仪王身边的臣子、小厮都倦怠于怒骂他们不识好歹,因为他们打心眼里知道——

王上仁慈,不管他们乐意不乐意,情愿不情愿,都是一定会被带走的。

换言之,赵鹤有一种偏执的“仁心”。以及旺盛的、特殊的怜爱与保护欲。

这几乎是后来南水封地里人尽皆知的事。

也许是善有善报,好因得好果。这一批被带走的饿殍之民里,感恩图报的太多太多了。这些人咬着牙活下来,比之那些个靠功名利禄吊着、才努力读书练武的蠢驴,他们更有种不灭的信念火种,多有俊采星驰、英武不凡的好臣。

这里头谋臣鞠躬尽瘁,武将忠诚不二。也皆沾上点丰仪王的温谦脾性。

两者都是他身后一团团取之不尽的智囊、锋利无比的百种兵器。

赵鹤当时下马,半跪下牵起那些他眼中为家人自愿赴死的可爱百姓,丝毫没有嫌弃枯瘦如柴、模样恶心的饿殍皮骨的样子。

这些后来成人的饿殍,也难以忘记——

他们跪着,看见最多的就是丰仪王的手。搭在马背上,解开水囊递给他们。

丰仪王的那双手,和他的人一般俊美不凡。动时,似一只矫健的雄鹿舒展身躯。静垂时,似从一片清美幽静、馥郁淡雅的紫竹林中,抽出最好的一截竹骨做成的。那手扶起他们,漂亮而有力。动作间,丰仪王低眉的神态,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坚固。他以一种温柔的、谦和的、贵公子般的语调道:“将你们带走是我的决定,我不喜欢在我眼前有人被剖肚挖肠地死。你们可以选择留下来。不接受用半日的粮食换自己的命——”

“但你们的选择没有用。就算再不情愿,你们只能被我带走。”

说不清这是我行我素的任性,还是救济苦海之人的慈悲心肠。

硬要赵鹤自己说,他也会大方坦然地承认:是。这就是为了满足我的私心。我的仁心。谁说仁心,就一定是大公无私的呢?

索幸赵鹤选的是这个私心。

就算被迫接受,对其他人而言也是有利可以图、有甜头可以吃的。因此赵鹤才为人心所向。

这些灾民发现自己没有选择,只好磕头感恩,心中怀着敬畏,倒也没有敢对赵鹤不敬的。不过这里头混着一对母子,和其他人不大相同。挤在人群中像是一锅骨头里混进了两片肉。

这对母子有些焦躁不安,频频在下马的赵鹤身上投去隐约抵触的目光。

没人知道这其中的“母”,不是亲娘。

“子”,也不是亲子。

小名叫石榴的男孩子有股倔强的气质。他揪着衣褂,抬头看向不远处的王孙贵胄,话中含满尖刺地说:“不管你是谁,我都不会跟你走的!”

赵鹤甚至没有宽容地一笑。

也没有投去一点关注。

他仿佛没有听见那怒气的话。有条不紊地下令整顿,准备好带着这些灾民去南水安置。

他既然这么做,自然心中有打算,胸有成竹。不是乱行事,要一万多人把数万人给拖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