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4章:天予不取,反为之灾

大隋主沉浮 碧海思云 2205 字 7个月前

事实上,冯盎在元日受封为左翊卫将军以后,就依照刘方给出的良方,多次前来王府拜访和求计,只不过每次来、杨集都去做客了;而在其他人的府邸哪怕是看到了杨集,却又不好上前去交谈,所以一直拖到了今天。

另外就是眼红在翊卫将军这个职务的势力,实在是太多了,可是冯盎在京城之中却是一个孤立无援的孤家寡人,他今天的一切全靠祖母积德、皇帝恩赐;若是没有投靠大势力、没有靠山可依,迟早被各大势力排挤下去。所以他前来王府拜访,除了问计求助以外,也是想给自己找一个强大的后台。而杨集位高权重,现在又是他的直系上司,求助和依附于他,并不显得突兀、显眼。

迎着冯盎满是求教之色的目光,杨集沉吟半晌,便随口说道:“诚敬夫人(冼夫人谥号)功在社稷、功在历史,光是诚敬夫人留下的余荫,就足以保冯家数世荣耀,只要冯将军兢兢业业、忠于职守、为国建功,自可无忧。”

冼夫人治理岭南期间采取民族和睦及民族大融合政策,使汉文化在整个岭南地区占了重要阵地,经过冼夫人孜孜不倦的努力,以及梁朝、陈南、隋朝三朝的全力推动和支持,使汉文化得到迅速和发展、影响程度也更深刻,彻底改变了改变了当地人“不知礼则”“不闲典训”的状况。而在这基础之上,她又让子弟兵为中枢拿下了海南岛,建议朝廷置珠崖、儋耳、临振三郡,从而结束了海南“游离”于中枢王朝的状态,移居海南岛的汉人也从以前的两万多人激增到十多万人;汉人到了,汉文化自然也推广了过去。

可以说,中枢之所以能够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之内、汉化这么广袤的大地,全部是冼夫人的功劳。她人虽然已经不在世间,可她遗留下来的政治遗产、历史功绩,却是成了冯家最为强悍的护身符。只要冯家自己不作死,谁也不敢弄死他们。

对于杨集所说这些,冯盎当然是知道的,但是他以前却不敢奢望,因为以前就有人以此为“罪证”,多次告他们冯家的黑状,说冯家企图自立,被无赖之官告得多了,他干脆离开岭南、举家入朝。他思索片刻,很是坦然道:“大王所说之言,末将却是不敢奢望,只因有人多次以此诬告末将。”

“放心好了!”杨集向他说道:“你们早在开皇年间就交了军政大权,现在包括岭南在内的整个交州都是朝廷命官,若是他们将地方上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衣食无忧,谁愿意搞事儿?若是地方上出了事,那也是官员们无能、无德所致,与你们冯家何干?”

记得不错的话,冯家几代人都是秉承冼夫人之遗志做官、做人,对中枢十分忠诚。哪怕是在史上的隋末乱世,他们也只是据岭南自保、不许战火荼毒当地,并不是自立北伐。而冯盎死了以后,冯家子孙虽然发动过几场叛乱,可事情的起因却是当地贪官酷吏本着山高皇帝远之心,极尽嚣张的掠夺地方、欺压百姓,冯家更是成了他们眼中的肥肉。

冯家和当地百姓迫于无奈,多次组团上京告状,可是李治的唐朝、武则天周朝根本就没有给他们公道,而那些贪官酷吏稍稍收手一阵子,又横征暴敛起来,力度更胜以往。冯家活不下去了,只能带着饱受贪官酷吏荼毒的百姓发动叛乱,以求自保。而那些贪官酷吏抢到了钱财,又能从朝廷手上骗取了封赏,当真是可恶之极。

冯盎听到杨集这么说,顿时如释重负,他拱手一礼,感佩交集的说道:“多谢大王主持公道!”

谈到此处,冯盎已经得到了一个十分意外的惊喜,虽然他很想借机向杨集表示“效忠”之志。只不过毕竟刚刚认识,他也知道这交浅言深、过犹不及的道理,有了这良好的开端,日后再慢慢走动也不晚,于是话锋一转,问起了治军的技巧。

杨集没有想到他有这么多的心思,不过即便是知道了,也不会感到意外、更不会去鄙夷对方,毕竟官场生态向来都是如此;如果某个人是孤家寡人一个、且位置又是不上不下的,的确很容易就沦为各方势力眼中的肥肉。对于冯盎提出的疑惑、疑问,他都耐心的一一作答。

冯盎也知道滕王家下午宴客,杨集肯定要赴宴,只是挑了一些急须解决的问题问,得到杨集的答复或是“授权”之后,便适可而止,笑着说道:“大王日里万机,却浪费这么多时间在末将身上,实在罪过。改天大王有空,末将可否再来求教?”

杨集听了“蛇随棍上”一般的“请示”,心头顿时有些明了:冯盎这般示好于己,想必是想依附自己而站稳脚跟了,但是他不太熟悉这个人,自也不好多说什么,只是模棱两可的说道:“改天再说吧。”

见杨集没有明确拒绝,冯盎松了口气,起身行礼道:“大王,那末将先回去了。”

杨集和默不作声的刘孝孙,一起起身将他送到门口,说道:“冯将军请便,恕不远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