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6章:完了,叔德保不住了

大隋主沉浮 碧海思云 2646 字 7个月前

他出列之后,先向杨广拱手一礼,这才面向独孤顺、反驳他的歪理邪说:“独孤侍郎求助无门的论调,如果用在普通老百姓身上,末将相当赞成。但李神符是谁啊?他是唐国公的堂弟,而唐国公之前官拜殿内少监,李神符只需让唐国公转达一句话,他遇到的难题立刻就能传到圣人和三省六部耳边,可他俩兄弟愣是不说,这说明什么,说明李神符他不占理、没有底气。”

“至于李神符诬告元太府走私生铁一事,无非就是狗急跳墙,根本就当不得真。”

独孤顺是头精明的老狐狸,听了张瑾这一席话,立刻明白对方也不想把事情闹大,否则他也不会顺着自己说法、只盯着李神符一个人了。

念及于此,便默然退下。

张瑾见好就收,也退了回去。

杨集听到这里,暗道一声高手较量、果真厉害。

元家腐朽不堪、摇摇欲坠,目前暂时经不起大风大浪的摧残,当他们面对李家放出来的杀招,只好避而不接。李家释放出来的大招发展到现在,已经不是要弄死元家,而是将对手压制到妥协为止。

不过李家虽然度过了今天这一劫,但是杨集认为李家成沦为大败亏输的输家。

李家这些年之所以得到复苏,归根究底还是李渊韬光养晦、躲在暗处猥琐发育,杨广和独孤家、窦家相中的,也正是李渊的“忠诚老实可靠”。然而现在,固然没有听到与李渊有关的确凿证据,但是谁都知道幕后黑手就是李家之主李渊(李窦氏)。

李窦氏破了李渊辛苦修炼几十年的功夫,使他露出狰狞凶残本色,成功得到大隋君臣“另眼相看”,即便他这次因为李神符挡劫消灾而侥幸脱困,但是大隋君臣看穿了他的真面目,对他反感至极、憎恨至极;以后极可能避而远之、严防戒备。

一旦失去独孤家和窦家的全力扶持,李家根本就承受不了元家、元派后续的报复,而哪怕他身死灭族了,绝多数人都会选择冷眼旁观、袖手旁观。只因因破了功的“李渊”在大家眼中太过邪恶、太没底限,大家都害怕被他从背后一刀捅死。

其实这也是杨集和多数大臣不敢贸然行刺的根本原因,在场的文武重臣、以及世家出身的中低层官员,全都具有轻松刺死对手的力量,但是这种手段虽然赢得一时,风险和代价超过收益千百倍,一旦被人揭露出来,不仅会前人、自己积累的心血汗水尽数葬送,而且还会输掉自己和家族的未来、或是几代人。

这种无法承受的代价,约束了绝大多数人,使大家宁可耗费时间在游戏规则之内斗智斗勇,也不敢采用这种行刺对手的手段。

杨广被视为心腹的李渊骗了很久,此刻感到贼难受、贼恶心、贼恼火,不过他虽然也认为是幕后黑手是李渊,然而没有确凿证据,他也不能说李渊就是元凶。这样不足以服人。

此时见到下首冷了场,便冷冷的说道:“还有不同看法吗?如果有,直说便是。”

“圣人,臣有!”杨集是武人,耳聪目明,他看出此事将了、听出杨广语声中怒意,不待同样窥得时机、跃跃欲试的臣子们起身,便抢先作答。

众臣:“……”

之前说到你被嫁祸的时候,你干嘛去了?这时争出了个结果,却抢得这么快,当真是顾颜无耻之极。

杨广却不管这些,抬手示意道:“讲!”

“喏!”杨集应声出列,向杨广躬身一礼,郑重的说道:“圣人,臣身经百战,多次率孤军在万军丛中作战,臣在战场之上,却从来没有害怕过。但是对于无孔不入、防不胜防的刺客、刺杀却是发自内心的害怕,只因臣多次遇刺;虽然每次都能从虎口脱险,可臣不敢保证自己下一次还是这等幸运。故而臣对刺客、刺杀,深恶痛绝。”

“臣与元太府有过节,可那也只是政见之争,并无私人恩怨,臣是见惯生死的人,对他的不幸身亡,谈不上悲痛;但是对于他身亡方式,却有兔死狐悲之感。朝廷若不对凶手施以严法极刑,必将有更多人效仿,而下一个遇刺身亡的人,也许是臣,也许在座诸公中的某一人。”

经杨集这么一说,众人这回想起他出仕以后,屡屡遇刺,屡次死里逃生,所以他“现身说法”,自然真心实意,也极有感染力。

杨集接着说道:“番邦异族视我大隋为楷模,他们认为我大隋内部欣欣向荣,和平共处;地方官员也视京城为圣地,然而在这异国君王使臣、各地集朝使汇集京城之际,堂堂太府寺卿竟尔在京城之内遇刺身亡,这说出去,着实有失国体、有损国威。唯一的办法就是亡羊补牢,以灭法让大家看到大隋、看到中枢对罪犯的严惩力度。”

杨广好面子,大隋臣民其实也不例外;殿内君臣已让杨集激起了同仇敌忾之情,再被他这么一渲染,尽皆频频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