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贵在态度

大隋主沉浮 碧海思云 2600 字 2022-11-15

“那就这样吧!”杨坚看都懒得看杨集一眼,直接当他不存在,继续向杨广说道:“杨金刚奴的述职报告中,最让我心动的有两点,首先是他建议把受灾百姓迁徙去伊州、庭州开垦农田,从而在实质上控制这两州,然后以此为据点,步步为营的向西域扩张,这比汉朝只驻军的安西都护府稳健,并且可以减轻大隋人口增加、农田不足的压力;今年,先把城外的灾民送过去打下基础,如果那里确实适宜耕种,那么我们在未来的五年时间内,从人口密集的地方选取四五十万户,陆续向凉州边陲州迁移。其次是‘要致富先修路’的建议,我觉得这建议相当好,所以我打算修条通往边境的直道,以缩短大兴城到伊州、庭州的距离和时间,加强朝廷对西域的控制;闲时可以用来运物行商,战时可以迅速把军队、器械送到边境。”

‘大手笔啊!’这两项建议固然是自己提出来的,但是杨集听了杨坚的决定,也不禁暗自赞叹:移民五十万户、修大隋版的“陇海西段”,实现对西域实质上控制,杨坚如此大魄力,想必当年的秦始皇也莫过于此吧?

这条大动脉若是得以贯通,又可以往南北修出无数条支线,使之成为一条躺在大地的多足蜈蚣,以加强对西西域、南吐谷、北突厥等国的威慑和控制。

“大伯,我还有一个建议要补充。”

“什么建议?”杨坚没好气的瞪着杨集。这小子打小就鬼主意多,可是他向来只负责提建议,做事和建议都缺少全局观点,说什么都是轻率由心,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提意见,至于具体方案什么的,一概不管,搞得他这个皇帝都像他的狗腿子一般,可是如果不理会吧,他的建议又确实相当好。

虽然说有眼高手低的嫌疑,可是满朝文武都提不出来,他却想到了,这就是本事了,至于执行方案什么的,有大把人去草拟。

“我准备在凉州办学。”杨集把刘焯之事原原本本的说了一遍,接着又将爵位换取孔家支持二刘义疏的设想也说了,最后道:“在外族问题上,士族开口闭口述说仁道,张口闭口说上国当以仁义为本,番邦小国需以教化为上。而凉州大地有汉人、羌人、胡人、鲜卑人、突厥人等等种群,我们在凉州办学教化,与士族推崇的教化符合,他们若是反对,那就是自扇耳光了。”

“办学啊?”杨坚的脸上露出了无奈的怅然之色。

他为了打破世家门阀对地方政权的控制,把地方官吏的任免权收归朝廷,于是规定各州每年向中央选送三人,参加秀才、明经科的考试,以取代九品中正制。但是教育的优势依然集中在世家门阀,大量优秀人才依旧出自门阀士族;寒门方面,除了特别的优秀人才有一线机会,余者概不足论,但是这样的人只能是凤毛麟角,所以哪怕是公平考试,依然是门阀士族的天下。

况且各地推上来的士子,九成以上都是世家门阀私学中的子弟、门生,考试的结果反而让世家门阀进一步壮大,从中冒头的寒士为了自身仕途和利益,无不例外的投靠了世家门阀,最终使世家门阀获得了更多的外援,声势更大。

有鉴于此,杨坚于是在全国各地兴办教育、为国养士,只要如此坚持几十年,必将成果斐然,而从千千万万人口中脱颖而出的顶级寒门士子,未必争不过世家门阀子弟。

但是办学之举,遭到关陇贵族、山东士族、南方士族等等利益集团一律反对,若是继续执行下去,这几大政治集团必将走向一起;而走向一起的结果,便是足以改朝换代的乱世到来。杨坚无奈之下,只好向现实妥协,下令废除国子学、四门学(京城小学)、州学、县学,唯置太学博士二人、学生七十二人。

刘炫当时上表:说学校泽被万世,不应该废止,情感和道理都很恳切,但是杨坚的大局观远非刘炫能及,自然没有采纳刘炫的建议,将废学之事执行了下去,但是刘炫是纯粹的文人,既不懂政治妥协艺术、不懂大世形势,也没有意识到杨坚的无奈妥协,后来联合刘焯,不甘心的屡屡上表,终于惹恼了许多人,渐渐地就无法在官场立足,杨坚屡次用他们,而他们屡次被同僚、士林压了下去。

杨坚把二刘压制下去,何尝不是是在保护推崇文教的火种?

后来他把刘焯、刘炫派到蜀王杨秀府下做事,一方面是借杨秀之权保护二刘。另一方面也是希望杨秀领会他推广文教的用意,将二刘的价值在益州发挥出来,然而杨秀却是一个人云亦云的主,不仅没有使用二刘,还折辱他们;将刘焯发配到边远充军、强迫刘炫给他当门卫。直到杨秀被废掉蜀王,刘焯、刘炫才重新得到起用,分别担任太史司历、凉州士曹。在朝中的刘焯不出意料的又被挤下去了,而刘炫在凉州混得好端端的。

如今,他的侄子终于发现了二刘的价值,并准备将他念念不忘的学堂在不怎么受人关注的凉州开办,杨坚自然不会反对,当回想到杨集讨要纸匠改进纸张时说的话,便说道:“你可以让二刘在凉州办学,也可以采纳他们的义疏教学。但是他们二人的义疏尚未成熟,且没有形成统一理论体系,暂时不能将他们的义疏作为全朝推崇的《五经正义》,你让他们办学之余,继续对五级释义进行改进,等他们做到尽善尽美、孔家无话可说,再去和孔家谈条件。”

“喏。”杨集应了一声,又说道:“另外还有一个与赈灾有关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