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8页

“原则上不支持。”谢凯说道,“毕竟我们这是国际合作,中外合资。”

郑宇成明白了,“他们采购数量大概多少?”

“反正低于八十架,就不谈生产线的事儿。”谢凯哪里知道埃及人采购多少?

反正80架那是硬性指标。

“要是他们得到战机生产线,将会成为我们有力的竞争对手……”谢建国担忧地说道,“如果数量太多,发动机这块,苏联人卡我们,也是麻烦。”

“动力厂不是在仿制rd-33发动机吗?即使埃及得到了生产线,又如何?想想咱们,从英国引进了贝斯发动机生产线,到现在,不是也没有完全生产出来?”郑宇成才不担心,“你这价格,不会按照歼七的价格卖吧?歼七可以说是半卖半送了。”

80年,中国跟埃及签订了军贸合同,出口埃及60架歼-7,很快便交付了二十架,随后在82年把剩下的40架按照歼-7b技术标准交付。

那个价格,完全是白菜价了。

当然,也是可喜可贺,在这之前,中国出口的歼-7,全部都是军援!

对,军援,一分钱都不收,甚至还要贴运费跟培训费啥的。

就为了帮助兄弟国家提高国防实力。

一直到改革开放,国家在军事开支上面不断缩减,出口武器,也按照市场原则来,情况也才有所改变。

“最低一千万美元!”谢凯说道。

“八亿美元,值得卖生产线了。反正卖巴基斯坦也是卖,卖给埃及同样是卖。”郑宇成大喜,“巴基斯坦这边,他们就想给25亿美元拿到技术跟生产线?”

“虽然这事情让人闹心,不过我们没法在事情上做得太过分,后续的双发战机项目,也得让他们参与进来。空军如果不要,咱们再找市场,就麻烦……”谢凯解释了为啥同意巴基斯坦人按照原来的约定,还是投入25亿美元就能获得技术跟生产权。

反正巴基斯坦在战机设计上面,不可能比中国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