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沈鸿抬出来。
沈鸿将会主持这方面的工作,郑宇成请国家工业部副部长出面来主持这事情,废的力气自然不会小。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肯定不会同意随便更改。
哪怕是借着验证的名义让他们去弄一台对运十没有用处的三万吨大压机,或者运十之后更大型飞机没法用的45万吨大压机,他都不会同意。
人家美国人跟苏联人为什么有不少65万吨以上的大压机?
就因为他们生产更强大的武器装备需要。
没有65万吨以上的大压机,航母跟核潜艇什么的也别想往更大吨位制造了。
“或许,我们真的可以先弄一台45万吨的大压机出来应急。”谢凯知道郑宇成的心思,“对于国内来说,45万吨比6万吨的大压机制造起来,要容易不少。”
“不搞,要搞就得搞65万吨。沈鸿部长都说了,这是目前国内的极限制造能力,再往上搞,根本没办法,技术配套跟不上。”郑宇成在这事情上,表现得极其执着。“要不然,我非得整台十万吨的让全世界都瞧瞧!”
226 设计图早有了,就等开工(为枪指天下盟34)
郑宇成的话,让谢凯跟褚国荣都闭嘴了。
话中已经把决心表明。
“郑主任,这事情可不是赌气,意气用事能行的。我们得考虑我们的资金承受能力,国内技术水平以及我们的需求等方方面面的因素。”好一阵,谢凯才说道,“65万吨比起国内已经有的3万吨看起来锻压能力只提高了一倍,技术难度至少得高十倍。”
谢凯比谁都清楚,大压机这东西,技术难度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这样简单。
工业制造领域,任何一项技术的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哪怕只是提高一点点,需要的技术都是呈几何倍增长的。
“谢凯同志是明白人啊!”褚国荣听到谢凯的话,心中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