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对郧阳的承诺

“好,上述我承诺的产业,以及会雇工、发钱、交税,就请雷通判见证。”

如此心胸气魄,让郧阳府官员佩服。

众人打破了隔阂,增进了信任。

王宏宇打算将京师流动图书馆安置在郧县。

毕竟府治是人口最多,也是一府最繁华区域,图书馆、印刷、书坊、大学堂,以及文化产业,肯定要好好搞起来,自然要选择合适的地方。

王宏宇打算先巡查一遍周边几个县,尤其是自己准备布局开发的竹山、竹溪和房县,最后回到郧县。

这四个地方也刚好是郧阳中间和南部,地域非常广阔,占整个府的三分之二。山林却极其茂盛,不算府治的话,竹山、竹溪和房县三个县,登记在册的人口合计只有9000多人,跟平原一个普通县差不多。

不过,按照之前流民聚集,以及山中少数部落没计入其中,估计这三个县还有近万人口。

所以先巡查一轮,了解一下本地民情。

“对了,郧阳巡抚是不是不在郧阳?”王宏宇对知府等官员问道。

“确实,杨巡抚他......一般在巡抚范围内巡查,大多时间不在这里......”同知的回答略有些犹豫。

前往郧阳前,对他做了些了解。

巡抚杨述忠是东林掌握大权时,一并更换的。他在讲学方面有些名气,但实在不是当主政官员的料。

此人才能平庸,没什么特别作为,作为郧阳巡抚一般不在郧阳,而是在辖区里最富庶的荆州,专门去那讲学积攒人脉。

结果巡抚本该做的军务、民政都非常差,不光郧阳,整个巡抚界内各个区域的军务都很差。

天启登基的第一年,东林党掌握大权,小皇帝还初学乍练。

这阶段任命的官员,在清编明史里被大吹特吹,说他们都是名臣。

然而实际上,都是名儒差不多,但是这些儒很多问题很大,当官员不仅做不好事,还会整天忙着吵架、争论、讲学,搞得都是儒家门生故吏那一套,对百姓实乃灾难。

衮衮诸公,扩大关系、抢朝廷高官各个积极,到了郧阳这艰苦地方,就不管不顾。

巡抚杨述忠,不愿意待在郧阳,其根本原因,不就是这里比较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