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页

系出名门,颍川陈氏之后,陈氏的家世不下于荀氏,而且陈群还与荀彧的女儿订婚。

因为荀彧为人更刚正些,并且更与曹操交心,虽是世家出身,与世家利益有所牵扯,但更注重曹操集团、亦或者说是魏国的利益,所以北方世家多以陈群为朝中之望。

历史上陈群最出名的一件事情,就是促成了“九品中正制”——算是“察举制”的延续,其本质是将“察举”的流程,更加规范化,将察举之权,落实到大小中正身上,并且有更清晰的标准。

在没有白图效应的历史上,曹操时期,九品中正制便已有端倪,曹丕称帝后,彻底将九品中正制落实成文……

理论上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更高等形态,理论上因为标准更加清晰,所以有廓清吏治的成效。

然而一方面是从曹丕开始,曹氏的皇帝、权臣就都和曹氏宗族闹得并不愉快,逐渐开始倚重世家,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由大小中正,把控官员选拔升迁的体系,从一开始就过于相信“人性”……

所谓的“成效”太过短暂,九品中正制迅速成为了比“察举制”更加壁垒分明、更加由世家垄断的选官制度,令把持了几乎所有上升通道的士族,彻底向门阀蜕变。

甚至曹丕之后的明帝曹叡,都已经对过于膨胀的门阀显得有心无力,数次表达对推荐官员制度不满,但都被朝臣的软钉子顶了回去。

可以说正是九品中正制的正式落实,令士族成为实权门阀的标志,而高平陵之变,司马懿为首的门阀势力,将曹爽等军阀势力斩杀殆尽,也正是三国时期,门阀正式开始压倒军阀,成为主流的标志……

本身就是门阀一起捧起来的司马氏,自然继续沿用此制,至西晋时已有“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恶相。

或许现在的陈群,并没有想到“九品中正制”的后果,但目前就能够知道的是,陈群绝对是考虑世家利益更多一些。

陈群如今在魏国的地位,近似于楚国的陆康——都是负责协调世家……只是他没有陆康的资历。

同时他也没有陆康对自家大王、自家朝廷的支持,所以曹操对他的“用”,也只是看重这与世家交流的通道!

荀彧倒是更心向大魏,然而过于忽略世家利益的结果,就是世家也并不将荀彧视为“代言人”。

从世家豪族的角度看,陈群是他们的“陆康”,不过在曹操看来,荀彧加上陈群,才能算是“陆康”。

这次土垠城一事,荀彧倒也赞成陈群的看法,认为可以答应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