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多诛、纷议(六)

清明祝 古桥头 1053 字 2022-11-13

“朝廷那边怎么应付?”两个书办无奈,唯有对陈同袍言听计从了。

陈同袍道:“此事还压得住一段时日。待他个三五日后,静观其变,再上禀朝廷不迟。”

知府又问:“监学若与朝廷不通音信,如何知晓京中的变故?‘静观’二字从何而来?”

面对众人一轮接着一轮的疑问,陈同袍显得不紧不慢,摆了摆手说:“不用担心。我有的是方法获知朝中的消息,各位就不必多问了。”

那三人素知这位陈大人神机妙算,听完这番话语,也都胸有成竹了,齐声说道:“一切仰仗监学大人了!”

曲阜知县依照府衙里发来的命令,叫几员衙役去各村分贴告示,且亲自为之讲明,言‘知府老爷自知举措失宜,已然深深悔悟,恐汝等百姓因此惶恐不安,特差人宽赦罪名。其地方官吏,一律不得追究!’好一遭引咎过后,方才把乡民们的心安稳住了。他们随之听说胡老爷也免了祸,便各自归农的归农,不再发出怨言。

皇宫内,阴云密布。

新晋的户部尚书曾粱,正笔直地站在昏黑不明的宫墙下,打着一把油纸伞,呆望着轰隆作响的天空。他把手伸出伞外,高高举起,片刻,忽觉手心一凉。

“唉……”他看着手心的一点雨滴,握紧了拳头,“上苍亦了然呀!”言罢,脚步愈加快速,直走入了某处的大堂。

“高尚书,晏相又批出来一道文书,说也让你看一看。”曾粱挑开屋外的竹帘,放了雨伞,一个箭步走上去,将袖筒里的文书取了出来。

“搁那。”吏部尚书高继志并不理会,只抬了一下眼睛,便重新投入到原先的工作中去。

“您在干什么呢?”曾粱看他正在一张白纸上奋笔疾书,敲着桌子问道。

“自家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