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无题(汉末独立武装集团之臧霸)

仔细考究之下,竟牵出了三国之间一段公桉。</p>

曹操去世后,前三国的制衡局面被打破。刘备趁曹丕忙于整理内部之机,东征孙权,于公元222年夏,与东吴会战于夷陵,蜀军大败,刘备帅残部退守三峡白帝城。吴将徐盛、潘章、宋谦等纷纷要求一鼓作气攻蜀,被陆逊断然否决,理由是,曹丕即将攻吴。而后果如其然,然而曹丕临江,不战而退,又让人大跌眼镜。</p>

这段历史,曹丕的行为显得有点莫名其妙。妨碍曹魏统一天下的,就是孙刘联盟,现在孙刘交恶,刘备被大大削弱了,且孙权至少在名义上是服从于曹魏的,无论从道义还是从实利上,曹魏都不该舍刘而击孙——曹丕难道真的是疯了?</p>

如果仅仅从表面来看,是很难理解曹丕的行为的,可当我们把历史串通了来看,一切就不难理解了。</p>

一、曹操死后的洛阳动乱</p>

就当时形势而言,吴、蜀虽然实力较小,但已经过多年整合,内部不存在问题。而曹魏不同,曹魏本来内部矛盾就比较深,曹操一死,许多矛盾立刻表面化了,如《晋书宣帝纪》说:“魏武薨于洛阳,朝野危惧”。</p>

首先是青州兵。曹操起家,主要依赖的,就是被他收编的青州黄巾余部,但是这帮人到底是强盗出身,虽随曹操多年转战,仍处于相对独立状态——曹操也不见得完全信任他们——以上所列曹魏主要将领中,居然没有一个是出身于青州黄巾!这和曹军的兵力构成形成了巨大的反差。</p>

曹操在洛阳去世后,青州兵引发了一场骚动,其中又涉及到了臧霸。</p>

《魏书臧霸传》注引《魏略》云:“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霸遣别军在洛。会太祖崩,霸所部及青州兵以为天下将乱,皆鸣鼓擅去。”</p>

臧霸所部是青徐人,也多是收编的黄巾余部,曹操收编青州黄巾时,臧霸也同时收编了徐州黄巾,《臧霸传》云:“黄巾起,霸从陶谦击破之,拜骑都尉。遂收兵于徐州……”这和曹操的情况是一样的。由于这两支军队本是同源,所以洛阳的青州兵逃走的时候,臧霸所部的徐州兵,也一起逃走了。</p>

对于曹丕来说,这是形同叛乱的行为。但此时他一方面要应对鄢陵侯曹章对他继统合法性的挑战(《贾逵传》云:“时鄢陵侯彰行越骑将军,从长安来赴,问逵先王玺绶所在。逵正色曰:‘太子在邺,国有储副。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另一方面,他又要稳定天下人心,还要准备篡汉,对此只好采取大事化小的态度。</p>

《贾逵传》注所引用的《魏略》很能说明问题,“众人以为宜禁止之,不从者讨之。(贾)逵以为方大丧在殡,嗣王未立,宜因而抚之。乃为作长檄,告所在给其廪食。”</p>

《徐宣传》则云:“或言易诸城守,用谯沛人。宣厉声曰:‘今者远近一统,人怀效节,何必谯沛而沮宿卫者心?’文帝闻曰:‘所谓社稷之臣也。’”曹丕说徐宣是“社稷之臣”,不是说这话的本意对,而是说徐宣明白必须安抚人心的现实。</p>

话虽如此,但这样的情况下,曹魏政权不能不重用谯沛人,前述曹仁同志一下子增加了两千户食邑,接掌南线全军指挥权(《曹仁传》:“拜仁车骑将军,都督荆、扬、益州诸军事,进封陈侯,增邑二千,并前三千五百户。”),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p>

但一时的权宜之计,不等于曹丕对该行为的认同——请同学们记住,古往今来,任何对最高权力的挑战,都是会得到最激烈的反馈的。</p>

二、臧霸的地位和态度</p>

臧霸,泰山华县人,十八岁起就亡命做强盗,后投靠陶谦,击败徐州黄巾军,并收编其余部。</p>

此人孝顺忠勇,很讲义气。曾帮助吕布和曹操作战,吕布败亡后,他又归降了曹操。在曹、袁官渡决战前,曹操统治区人心惶惶,到处发生叛乱,臧霸多次袭击袁绍控制的青州,为曹操消除了侧翼袁军的威胁。曹操一度将青、徐两州至海间的广大区域,在名义上交由臧霸管辖。</p>

臧霸以及情况相同的孙观、孙康、吴敦等人,尽管支持曹操,也没有政治野心,但割据色彩很重,在群雄混战的时代,曹操对此无暇顾及,只能要求形式上的统一,尽力拉拢他们为己所用,但当群雄被翦灭殆尽后,曹丕已经不能满足于形式上的统一,而开始追求事实上的统一了,这时候,曹丕和臧霸的矛盾,也就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就不可避免地尖锐起来。</p>

谈到臧霸的部队,还必须指出的是,青徐水军,是曹魏水军的主力,是曹魏对抗东吴必须仰仗的重要力量。</p>

从曹操时代以来,曹魏对事实上割据青徐的臧霸势力,一直是优容的,一方面,固然是要借用臧霸的威望和实力,另一方面,臧霸自身对曹魏是忠诚的,为人也低调。因此曹魏对臧霸的态度是厚宠其爵位,渐夺其实权,使用的完全是怀柔手段。</p>

如果不是曹操死后发生的青徐兵“鸣鼓擅去”事件,对臧霸这样老实人,曹丕还真有点不好意思下手。</p>

但这一事件,将原本缓和的矛盾突然激化了。</p>

臧霸自建安十一年为徐州刺史后,史料未见有升迁之记载,而220年,曹丕即魏王位后,臧霸立刻“迁镇东将军,进爵武安乡后,都督青州诸军事”——同学们请注意了,突如其来的升迁,往往不是好兆头。</p>

关于这个“都督青州诸军事”,问题很严重。臧霸本是徐州刺史,都督青州就应该移节——把你从你的根据地调出去,是政治斗争中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杀头甚至是灭族的信号——但直到本年十月的《魏公卿上尊号奏》里,臧霸的头衔仍然是“使持节行都督督军徐州刺史镇东将军武安乡侯”,这个“都督青州诸军事”到底是史书写错了,还是被臧霸赖掉了,谁也说不清楚。</p>

前面已经谈过,此时“用谯沛人”成了曹丕新政心照不宣的主题,曹仁都督荆、扬、益州诸军事,而曹休则一年之内迁官四次,其中三次和臧霸有关。第一次是中领军转领军将军,为青徐兵“鸣鼓擅去”事件善后;第三次是迁征东将军领扬州刺史,在臧霸和东吴之间打进一个锲子,一方面防止东吴的异动,另一方面也提防臧霸出问题;第四次是“都督青徐”,赋予曹休在青徐两州的最高军事指挥权。</p>

而臧霸呢?他显然也察觉到了曹魏对自己的不信任,换个人恐怕就真的反了——但是臧霸真的是个老实人。他首先和曹休搞好关系,非常坦诚,另一方面,积极主张对东吴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并主动请缨为前锋。</p>

臧霸老实,但老实人不等于是傻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