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慷慨荡寇势

究竟是谁了。

糜力躬身说道:“禀州牧,城内舆论如今已经形成。”

王政点了点头,侧目一旁的王熊。

王熊亦沉声道:“末将和周兄弟这几日来,凡有宴请,亦皆有意无意地把话题往联手反攻豫州上引,并且按照将军的吩咐,隐晦许诺,若袁术有意击曹,则我徐州军必愿共襄盛举,且不要一城不占一地。”

“那诸将有何反应?”

“如今寿春上下,对袁术的赞颂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连待他们这些武将也是一个个与有荣焉。老成持重的少,骄傲恣纵的多。”一旁的周泰补充道:“尤其是那个甘宁,对此话题最为关心,表现的十分急切。”

“新附之将,乍得高位,自然对军功最为迫切。”

王政颔首道:“想拿军功,自然先要打仗,甘兴霸有此作态,人之常情,如今计策既成,接下来便按乔绾之计,立刻着手离间杨弘与袁术的关系。”

道德经有一句话,叫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而《六韬·武韬》里也说,因其所喜,以顺其志,彼将生骄,必好事,苟能因之,必能去之。

类似的话还在《周书》、《吕氏春秋》里都曾出现

可以说天朝的先贤们几乎很早就在不同的书籍中反复提到的一个至理,那就是要想使谁灭亡,就先让他疯狂。

那么怎么让他疯狂呢?

顺着他、宠着他、赞美他、歌颂他、让他骄傲,让他得意,让他认为自己是最聪明的,也是最强大的!

寿春城内这场对袁术歌功颂德的舆论风暴,本就是王政亲自掀起来的,甚至那个取名《康慨荡寇势》的官员,正是被他收买的江东本地势力中人,这自然是为了捧杀袁术,让袁术战意昂然,主动生出率军豫州,出击曹操的念头,此之谓先骄其志,后动其意。

当然,袁术再是愚蠢也不会选择秋收之时掀起边衅,所以王政的真正目的是让他生出“外出”的念头之后,再由陆绩这些内应提出“大胜之后,不可没有阅师,州牧既做《康慨荡寇势》,何妨和王政同去一趟庐江,参与检阅,以振军心。”

当然,王政最后肯定是不去的,他如今身体抱恙,不宜外出,自然会深表遗憾不能同行了。

两汉每逢大胜,必有检阅,这借口用的天衣无缝。

且以王政想来,以骷髅王此时的志得意满,必然不会错过这等大出风头,更能一举将“康慨荡寇势”主角身份坐实的机会!

袁公路大抵会心痒难耐,蠢蠢欲动!

但是杨弘还在,便绝对不会任由袁术做出这等轻率举动,闻讯后肯定会出面阻止。

正在兴头之上的袁术再一次被杨弘扫兴,会如何反应?

无论听与不听,心有不满是必然的。

若是不听,那王政自然是大喜过望,他原本可没指望过调虎离山,这就是意外之喜了。

若是听从了,王政则让那些内应再次上表袁术:袁公千金之躯,的确不宜轻动,不过徐州军为助江东平乱远道而来,艰苦奋战月余,今终获胜,不予理会的话,似乎不妥,不如派遣个使者作为代表,赶赴合肥,代为检阅。

有了“徐州军为助江东远道而来”这一句,袁术铁定不会不理会,必然也欣然应允,而杨弘也说不出什么了。

至于这个使者袁术会属意谁呢?

不重要了。

因为按照乔绾的计划,当事情走到这一步时,不论袁术原本想要谁去,王政都要发动所有的力量,让冯夫人,陆绩、城内望族,乃至江东势力等等所有人一起发声

让杨弘这个对袁术最为忠诚的第一谋主代替那个原本的使者人选!

让杨弘这块王政谋夺江东计划里最大的绊脚石,被袁术亲自替王政踢开!

滚的远远的!

82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