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一言而决

自家妹妹这段分析,糜方深以为然,今日大反常态,主动和黄忠争论,一方面固有针对祢衡之意,但更多地却还是糜芳想要改变自家的行事作风了。

此时他便侃侃而谈:“主公贵为徐州之主,三军主帅,乃是千金之躯。当避免涉足险地。”

“兵者,凶事也,且宁平三城不过县邑尔,驻军多则亦不过数千人马,若无意外,我军已然是稳操胜券,以主公的身份,何需亲赴取之?”

“吴,徐两位将军不日将返,何不稍等几日,便是兵贵神速,以臣所见,黄将军亦乃当世虎将,可以其统军,厮杀在前,主公运筹帷幄,调度在后。事若有急,也可权变,是否更为妥当?”

对于糜芳今日的大反常态,王政其实也注意到了,倒也觉得是件好事,毕竟天朝与金本位的西方不同,官商之间差异极大,这些时日下来,糜芳大部分时候的表现,其实更像商贾而非官吏,这其实不是好事。

或许是意识到了这点,所以糜芳开始主动改变了?

这是好事,王政自无不允,为免打击臣子的积极性,他笑了笑,温言解释道:“子方,便是徐方、吴胜今日便回到下邳,他们和麾下兵卒长途奔波,多有疲惫,若是立刻遣去豫州,并不合适。”

“此次攻打宁平,事关重大,但是以目前情势,却是不宜调动太多兵力,本将的意思,便和奉高一样,带上几千部曲,老兵新卒混合前往。”

“宁平三城虽是县邑,毕竟其在眼下风云激荡,形势复杂的豫州,却也不可掉以轻心,为策万全,这等兵力非本将亲领前往不可!“

王政亲自前往,其实还有一个好处

能够显出他对豫州黄巾的重视。

外人不会知道徐州真正的战略意图,只道为了援救盟友,连主帅都亲自上阵,这话要传出去,对名声大有好处。

毕竟眼下,大汉四地黄巾的残余势力,说大不大,说小却也不小。

见糜芳出言反对,王政的态度却十分和蔼,这令一旁的张昭心中一动,胆子立刻大起来了。

当即出列躬身道:“主公,而今北海尚未尽伏,更有奉高战事才息,两边的士卒们皆需要抚恤、犒劳、赏赐,且奉高城被毁坏的部分,需要修葺。北海方面,主公虽已定下请天子诏以令地方的策略,具体的实施还没有正式开展,且日前陈皎才又传信来,言张崇岳等海盗再次大破东来水师,声势益张,越发骄纵,问下一步该如何应对。”

“千头万绪,都需得主公居高统调。主公若轻离下邳,各项工作势必陷入停顿,该如何是好?”

听到这话,王政沉吟了会道:“奉高方面,我已命昌豨全权负责办理,至于北海那边,待天子诏书下来,以于禁之能,再有张公从旁配合,料亦无甚妨碍。”

这其实并非他的突发奇想,即便没有豫州这支插曲,区区北海,王政也不想亲自处理,早已打定主意交给下属,不过在徐方和于禁之间犹豫良久之后,却还是选择了后者。

这倒不是他对徐方的能力抑或是重臣有了怀疑,而是北海的世家力量更为强势,若要尽快平定,自是快刀斩乱麻最好,这点徐方并非刚强果决的心性,自是于禁更加合适。

“至于张崇岳这些渤海群盗”

王政笑了笑,从堂上踱步走下,负手傲立在窗漏前,凝望此时外面的春景,三月春风,满院花开,当真一派人间好风光。

“本将已令人回信陈皎,他知道该怎么办。”

少年澹然地说道。

东来的南海岸,风暖宜人。

陈皎站在岛边的一处高地上,放目远望,碧海蓝天。一波波的潮水,还而复来的拍打着他脚下的礁石,发出啪啪的声响,连绵不断。海鸟穿越风浪,洁白的海浪,一朵朵绽放如花。

目视前方,陈皎眼前突然浮现了很多熟悉的面孔。

霍楷、徐和、张饶

当初在青州叱吒风云地起义军的首领,除了王政如日方中之外,其他的皆是一个个地彻底消失在这人世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