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绝不放行

看了眼阎象,见他脸上再无之前的郁郁之色,王政笑了笑,先问:“军中舆论如何?”

阎象一听就知王政问的什么,直言道:“虽攻破堂邑,但毕竟走了张飞,纪灵的大仇等若未报,故此,即便大胜之下,三军之中,依旧战意满满。”

“这是好事啊。”王政颔首:“既有大义之名,军心亦足可用,那后面的战役,已是多增加了三成胜算了。”

资治通鉴里说,兵义者王,兵应者胜,更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难成。

都说人是虚伪的动物,这话不假,因为很多东西,如名分,道义虽然很虚,看不见、摸不着,却往往比比真刀实枪更要具有杀伤力。

很多人没有道德,却知道占据道德高点的重要性,很多人内心更认可力强者胜,而非有理者胜,可当真理亏的时候,便是他人不说,自家内心都会有些惴惴不安。

而一个政治家,领袖人物,可以在内心不认同这些,却不可不以此粉饰自家的行为。

只有占据了名分、大义的制高点,师出有名,才能气势如虹、无往不利。这也是为什么古往今来,凡有战事,必有檄文。檄文的作用,无非抬高自己,贬抑对方。

而在大汉,有时候甚至不需要太多的道义,道理

为亲友复仇,已足够师出有名!

若说本来的袁军攻打广陵,无非是为袁术的野心的话,的确算不上理直气壮,可如今为纪灵复仇,却能顷刻让三军齐心。

军心如此,可谈战事。

“咱们已攻下堂邑了。”其实王政在这里吟风赏花的时候,已是思忖良久,胸中有了决算,不过此时却不先说,反要问问阎象意见,毕竟纪灵一死,这位主簿其实就是此时袁军的实际领导。

“先生以为,后面该如何行止?”

堂邑之后,一旦后面舆国的被攻破,广陵城便近在眼前了,还要问什么行止?

“刺史的意思是”阎象何等聪明,顷刻便反应过来:

“咱们是继续攻广陵,还是先去收拢赵勋残余兵力,两军汇合一起,便可防止被刘备军截断后路?”

“不错。”王政赞赏地看了阎象眼,点头道:“咱们之前未破城前,在野外扎营,平原之上,无险可依,若不破堂邑,赶走张飞,无论趋前向后,都时刻有腹背受敌之忧。”

“如今激发军心,孤注一掷,哀兵必胜,终破此危局,此时选择权,主动权,却是回到了咱们的手里。”

“赵勋败亡的消息传入扬州后,主公必再派遣大将去攻下邳。”阎象沉吟了会道:“咱们还是应以广陵为主攻目标。”

“不过此时担心后路有失,倒也不算是错。”阎象道:“这样吧,不若将军先在此地留驻几日,正好咱们大军这一场战下来折损不少,且休整先。”

“同时在下再亲自带人去收拢下邳的部曲,若是主公派遣的大将及时来了,便交付与他大半,吾带一些前来堂邑。”

“若是没赶上,那说不得,咱们先集中主力攻下广陵一郡,再去支援便是。”

“大善。”王政双眸烁烁生辉,抚掌大笑,瞧堂外绿树成荫,夕阳的余晖反射石板路上,尽是一片暗金融融。

本就该这样啊,广陵攻下了不也是姓袁吗,自是要以你们袁军为主了。

当然,王政的内心又偷偷补充了句。

迟早还是要姓王的。

次日,阎象带着一支部曲出城。

接下来的日子短暂而又漫长。

前者是物理时间,后者么,自然就是在对那些想要继续战斗的袁军而言了。

他们之中,一部分自然是依旧感念纪灵之恩,矢志为其复仇,大部分的,却还是因为堂邑这一战打的太过顺利,当真势若破竹,一时间俱都心头火热,渴望再斩首,立军功。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堂邑之前被张飞和那位郡守改成了军事一地一般,百姓太少,全无妇人,这样的城池,便是劫掠,都没有什么乐子可言啊。

王政倒是没闲着,一边令天军去四周村镇搜集粮草,辎重,打造后续的攻城器械,一边又安排两军的哨骑合并轮番出城,搜集刘备军的动向,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