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 皇兄不是怕了罢?

其以《齐物论》为主要治理核心,治理的上党特色是先专,后全。

上党学宫不同于其他学宫,其他学宫大多都是开放给孩童,先普及文字,再深入知识。

上党学宫大部分学生则是大人,先达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效果,不求知晓其中道理,但求熟练运用。

上党的民众要首先选择一项谋生技艺,在学宫深入学习,例如打铁、种地等。

每个人各领一项技艺,投入社会运作,上党借此迅速稳定,且高速发展后。所有人再重回学宫,再去普及其他各方面的基础知识。

例如农民打铁肯定不如铁匠,但至少要知道如何抡锤。

上党的每个人都如同一个不精密仪器上的齿轮,齿轮正确则高速运转,齿轮互换也可以运行,只不过会有些阻滞。

这种独特的社会形态给了始皇帝少许启发,打开了始皇帝的思路。

始皇帝之前一直以来的想法,就是治理国家需要仰仗世家,因为世家子弟识字读书,从小在父辈下耳濡目染,知道如何理政。

若是不依赖世家,就需要建立一个学宫,如齐国稷下学宫,自主培养人才,从中选拔官员。

之所以始皇帝没有选择后者的原因有二。

一、大秦帝国没有人才培养系统的根本原因是法家愚民政策——让读书成为不好风气,军功制成为百姓唯一出头之路。

大秦全民便是既尚武又好控制,方能悍不畏死,战无不胜。

二、建立学宫,培养人才,在大秦是一个从0到1,极其艰难的浩大工程,且这个过程得罪了所有世家。这件事会受到所有贵族的抵制,遇到的阻力将是前所未有,比郡县制还大。

始皇帝其实并不怕这些贵族阳奉阴违,公开反叛。那甚至正中始皇帝下怀,他正好来场大清洗,中央高度集权。

问题是,这些贵族若是集体撂挑子不干,在学宫没有培养出足够士子的十数年,天下将无人治理,民心茫然易受挑唆,必导致各地大乱,很可能会要秦国崩塌。

而见了上党的现状,始皇帝想法大开。

小官小吏或许并不需要过于培养,只要会做事就行。

亭长只需要服从命令,缉拿索道就行了,不必和县令一样要处理政务。

二者分工不同,学习知识的深度何必相同。

这套方式长时间下去其实弊端很多。

例如只习“技”,不知“理”,不讲“德”,最终很可能鱼肉乡里,欺上瞒下,不然彭黾也不会要求上党民众再学习。

但始皇帝只需要填补一个十数年的真空期,属于临时策略。

从上党现状来看,这起码是有可行性的。

始皇帝当日通宵达旦,迫不及待在纸上写下了心得。

始皇帝现在还并不确定要不要开民智,但这并不耽误他记下上党心得的时候很欢喜。

想不想开民智,和能不能开民智,这是完全两个感觉。

始皇帝不希望,等到他想开民智的那一天因为受限于世家贵族而不能开,他不喜欢受制于人的感觉。

“诸子百家的能耐,朕已经都见识过了,好些确实超出朕想象之外,这都是你的功劳。你的想法,朕会认真考虑,目前看来,民意确实是一个治国方向。韩地既然你已经带朕转完,朕有意接下来去赵地,你觉得如何?”

始皇帝很是认真道,他的思想较进入韩地之前有了重大转变,语气便也有了巨大松动。

嬴成蟜拿下脸上的《惠子》,唉声叹气地坐了起来,一脸苦相。

始皇帝见状不由笑骂道:

“竖子莫要得寸进尺。

“大秦以法,兵两道得天下,你总不能以小小韩地演示便要朕更国策。

“县城民众,土地,皆差国家不知千里万里。治县之策,放之全国可不一定能行。”

嬴成蟜摆摆手。

“我不是为此事而愁。”

始皇帝摸摸下巴,扬起眉毛。

“那是为荧惑守心?你这竖子不向来对这等天势不屑一顾?朕已召寻过数位阴阳博士,经询之下,皆云与你无关,那徐福果然该死。”

说到此处,始皇帝冷笑一声,眸子中满是锐利之色。

“呵,朕一统天下,结束二百年乱世,天反而有不祥征兆。朕奉天之时其不出,其今以惑乱大秦,当朕会受威胁乎?

“朕已下令,要博士署一应阴阳博士请命,上称荧惑守心乃大祥之兆。民间敢有妖言惑众者,尽以叛乱诛之!

“天以荧惑守心示天下,云‘大人易政,主去其宫’之兆。朕偏要告知天下,此乃‘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兆。

“天上事朕管不得,天下事朕一言可定。天不满,在上忍着还好,下来,朕以秦剑斩之!”

嬴成蟜很是欣慰地点点头。

“天不过是糊弄人心的借口罢了,我这个在祭天台上高声逆天的竖子一直能活到现在,就是最好的证明。”

始皇帝意味深长地道:

“这就是不开民智的好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