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页

黄来福道:“张大人所言极是,能为圣君分忧,是我等之福,至于些许微功,来福不敢愧领。”

心下却是对张文保所说的话不以为然,只是不想打击他的热情。

在农业社会里,要推广一些花费颇大的科技产品,是很困难的,主要是资金的问题,这些水车,每样花费都很大,普通的农户,便都是承受不起,否则,现在的黄来福大水车,黄河边称为的兰州大水车,早在嘉靖年间就出现,如果容易推广的话,想必早已就推广到各地,也不会等到黄来福来卖弄了。

就拿五寨堡外的各地民堡来说,他们是最先接触黄来福各种灌溉工具的地方,但现在除了一些较富足的人家外,能用上一些黄来福大水车,黄来福大灌井等,大部分人,还是用不起这些灌井工具。

事实上,五寨堡今年之所以大丰收,除了这些灌溉工具外,还是黄来福施展的大农场计划之功,运用大组织的力量,合理的制度,调动军户们的积极性,强悍的水力系统,配套昂贵的耕具等,一系列的运作下来,才有了五寨堡最终的结果。

五寨堡是个特例,地广人稀,可以办大农场,但放在其它地方,特别是内地州县,是决对不可能的。就眼下和张文保说起农场制度,怕他也不理解,还是不说了。当然,不办大农场,这些水车等能推广到一些地方也好,至少可以缓解一些地方的灾荒,让百姓们多少有些正常的收成,尽量延迟大明的社会矛盾。

讨论了一阵大水车和灌井后,何副千户看了看天色,在旁陪笑道:“张大人一路来辛苦了,不如先去沐浴更衣,我等和千户大人将略备薄酒,以为大人接风洗尘。”江永胜江百户,杨安章杨百户等人也是在旁纷纷陪笑应和。

张文保道:“不急,本官还有些公务要办。”

他看了一眼黄来福,道:“对了,黄大人,听说五寨堡此次大丰收,收取屯米四十余万石,可有此事。”

黄来福说道:“这都是五寨堡将士之功,些许粮米,不足挂齿。”他知道自己的各个农场大丰收,是瞒不过别人的,当下含笑应道,心想这什么管粮主事终于谈到此事的正事了。就不知道这次这位老兄来打秋风,要让自己的五寨堡出多少血。

张文保道:“黄大人过谦了,屯粮四十万石,决对不是些许粮米,放眼整个边镇,也只有黄大人一人有此大功,本官将领衔上奏,请户部表彰大人的功劳,……不过,本官先前一路而来,见堡内商贾云集,运粮的车马四出,似乎是黄大人将堡内的粮米出售,这应都是上缴户部的屯粮,黄大人私自售出,此法不妥啊。”

第58章 各方争功(2)

黄来福道:“上缴户部的屯粮?张大人,本官有一事不明,国朝不是在世宗肃皇帝时就免了边镇卫所的屯粮归仓了吗?怎么张大人现在和本官说,又要上缴户部屯粮子粒了呢?”

按明时的卫所制,各军镇、各都司,都设有户部分司,专管军储。明初各卫所的屯田,每年军士所收获的谷物,自己留粮六石,纳粮上交12石。上交的粮,除了卫所自用外,余粮便由各地的户部分司调度,统一支用。

不过到了嘉靖后期时,大明屯田制早就败坏,所征屯粮越来越有限,政府不得不免了边镇各卫所军田的粮食归仓,特别是小冰河后,更地卫所的军粮更多是由国库拨给。

而在一些内地卫所,则是纳粮和民户无一,每亩收取子粒一斗。屯田军士们,不是成了佃农,就是成为了自耕农。这也是明中叶后武将势微的原因之一,钱粮的拨给握在文官的手里,想硬,也硬不起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