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页

王佛儿听到这里却连连摇头:“末将不敢苟同,吕雄那里只有十五都兵,众寡不敌,我遣兵少则无法击败陶雅,遣兵多则正面会露出破绽,虽然陶雅那一万兵一时间无法直接威胁我方侧翼,但王茂章也防守严密,所有的兵力也占有优势,那厮显然是要等我方露出破绽在动手的。”

听了王佛儿的反驳,众人脸上现出忧色,王茂章的策略的确击中了镇海军的要害,他巧妙的运用了自己兵力上的优势,并没有直接走直线攻击镇海军的心腹区域,而是通过间接路线打击在镇海军防线的薄弱环节上,迫使敌方动摇正面坚固的防线,再发起决定性的攻击。杨行密果然不愧为唐末有数的枭雄,有识人之明,临死前还把自己这个老亲兵放在宣州来对付吕方。

可是吕方脸上却没有丝毫忧色,一副成竹在胸的模样:“若杨行密还在世,或者王茂章本人坐在杨渥那个位置上,你说的自然不错。只是徽州府治坚固的很,吕雄那一千五百兵进取不足,坚守却有余的很,没有半年拿不下来。王茂章已经在前线耗了快两三个月了,没动一兵一卒,若是杨行密在世也就罢了,杨渥他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有这个耐性,看着王茂章领着五万大军按兵不动?”

听到吕方这般说,众人的脸上的神色便活动起来了。淮南新主杨渥继位之后,强臣幼主,骄兵悍将的事情也都有听过了。五万大军消耗的物资可不是个小数目,光每天人吃马嚼的就是个天文数字,润州离广陵更就是一水之隔。在唐末那个纲常沦丧的年头,一个王茂章那样的老将领着五万大军蹲在首都旁边大半年,却不和敌军打一仗,只是流水一般的消耗物质,不要说杨渥,换了谁坐在那个位子上也不安心啦,谁知道对方会不会哪天一转念头,调转枪头回来自己来当这个淮南王的位置,这种事情在那时候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

“不错,不错!咱们再在火上添一把柴,散布些谣言,便说王茂章那厮要自己当淮南王,才顿兵不战,和咱们大王暗中议和,割取宣、常、润三州,换取镇海军的支持。因为陶雅是外人信不过,才把他踢到徽州去了。”陈允脸上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连珠炮一般地说出许多来。

第214章 序幕(四)

经过陈允这一提点,众将佐明白了过来,方才听说淮南陶雅出兵徽州后,已经觉得局势十分危急,却没想到经过主公这一番解释,却从中看出大把转机来。这些跟随吕方多年的部属,鉴于这么多年来的经历,对于主公这种挑拨离间,借刀杀人的本事还是很有信心的。众人脸上纷纷浮现出会意的笑容。

“嗯,这也是个办法,不过现在还不是时候,过段时间再说吧!”吕方点了点头,看到部属脸上兴奋的表情,这才松了口气。他自然知道此事没有自己口中所说的那么容易,杨渥虽然年轻,可也是将门之子,像陶雅出徽宁道这等奇兵,他自然能看出其中的门道,如果战事顺利,陶雅三拳两脚就把徽州拿下了,开始威胁己方的侧翼,杨渥自然不会听信外面的谣言,去找王茂章的麻烦,毕竟离间之法,只能用在有嫌隙的君臣之间。只有陶雅在徽州战事不顺,战事僵持不下,甚至形势逐渐对淮南一方不利,杨渥才有可能相信谣言,吕方这般说也是振奋己方的士气,毕竟实力处于弱势一方的镇海军更需要军心的稳定。所以吕方避而不谈如何应付入侵徽州的淮南军,首先画了一张大饼把手下的情绪给稳定住了再说,然后该做的就是赶快向徽州派出援兵,稳住那边的战局,若是那边出了问题,这里自己说的天花乱坠也是白搭。

“可是要派谁率领援军,带多少援兵呢?”吕方的视线扫过众将佐的面孔。“显然不能抽出太多援兵的,否则就着了王茂章的道了,要使用少量的军队,面对陶雅那种良将,拖住乃至扭转徽州的战局,那将领不但要有相当的能力,还必须能够争取到徽州当地土豪的势力,这就不能是一个单独的武人。”想到这里,吕方心下已经有了计量。他看了看一旁的水漏,已经到了午饭时分,便沉声道:“这样吧,大伙儿先吃午饭,诸事饭后再议吧!”

待到众将退下后,吕方挥手招来一名侍卫,低声吩咐了两句,那侍卫叉手行礼后便快步出去了。过了半盏茶功夫,便引领了陈璋回来。陈璋看到屋中出了吕方一人外再无他人,脸上闪现过一丝明了的神情,才进屋躬身行礼道:“大王召见末将,不知有何吩咐?”

吕方也不绕弯子,开门见山地问道:“如果让你领兵去救徽州,你要多少兵?”

陈璋并没有立即开口回答,过了一会才慢悠悠的答道:“那要看大王想要什么样的局面了?”

“怎么说?”吕方饶有兴趣地问道。

“若只想守住州城,一千兵即可;若想与淮南兵相持,五千兵,若想击败陶雅,至少要万人。”陈璋慢悠悠地回答道。

“兵我没有!只有这个!”吕方伸手点了点一旁几案上的一个锦囊,沉声道:“你等会立刻带这个去徽州,能够击败陶雅最好,至少要与之相持,如果能成,左龙武卫指挥使的位置还空着,你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