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二章 知音一人足矣

工厂里对这一个好消息反应十分迅速,负责宣传的科室马上派人到街上刷标语,播音员在大喇叭里用铿锵有力的声音播出这条好消息。

而且宣传科的贾科长还来请王卫东晚上到电视台录制新闻节目向厂里全体职工家属播出这条好消息。

到现在为止,王卫东更深刻的认识到收购这家国有工厂的众多棘手问题。

由于远征机械厂处在大山里面与世隔绝,所以这家只有3000名职工的工厂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不仅有自己的学校托儿所医院,甚至还有一家小型的电视台。

当初工厂花费几十万购买微波接受设备把接收来的信号在转播出去满足全场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

更不要说工厂机关里宣传工会等等闲杂部门养着一大批闲人。

而这些人在向阳电子里是根本就不需要的,让他们到生产线上去干活难度非常高,一些人可能从开始工作就做机关从来没有从事过生产。

不过现在王卫东还顾不上这些,他要抓紧在厂里布置生产任务,生产啤酒发酵罐和清酒罐。

发酵罐和清酒罐在结构上并不复杂,两层不锈钢套层中间加一层聚氨酯的保温层,上部是圆筒型,底部是锥形,在锥形里面安装搅拌和制冷装置。

麦芽汁和啤酒酵输送到罐体里进行长时间的发酵产生啤酒。

为了表示对这项生产任务的重视,工厂里把所有的技术力量都找来了,包括工厂已经退休的几名老工程师,从50年代到80年代的大学生济济一堂。

这些本来设计和生产火炮的工程师对着图纸研究起啤酒罐相关的结构和生产问题。

其中最突出的是一个身高只有1米5多的老人,他就是工厂已经退休的总工程师魏工。魏工是50年代毕业于哈军工的大学生,60年代响应国家号召来到这个山沟里的军工厂,见证了整个工厂从繁荣到衰落的全过程。

魏工现在身高只有1米50多,并不是因为他长得矮,而是因为他有非常明显的罗圈腿,在这个大山沟里,几十年生活在这个阴冷潮湿的环境中,魏工患上了严重的关节炎,两条腿中间的缝隙有两个拳头那么宽。

魏工看着图纸说道:“我觉得就我们工厂现在的生产能力来说,生产这种啤酒罐没有什么问题,需要注意的就是储酒罐的内壁一定要光滑,管路的弯角处也要注意,让液体流入和流出比较顺畅,不容易堵塞。

其他几十个老老少少的技术人员也在一旁点头,对他们来说储酒罐内部的光滑根本就不算什么,生产火炮刻画炮管内的膛线然后处理炮管内部管壁比这复杂多了。

“不锈钢钢板和聚氨酯泡沫板半个月之内就会运到,然后我们就开始生产。”王卫东说道。

开完生产会议以后,王卫东亲自送魏工回家。

两条腿严重弯曲的老人走路蹒跚,根本就走不快。

“这几十个储酒罐几个月就生产完了,以后还能干什么?”魏工问道。

“我们向阳电子还要在全国其他几个地方布点建设大型啤酒厂,像这样的储酒罐要生产几百个,需要生产两三年!”王卫东答道。

听见王卫东这种回答,魏工很不满意。

“即使像你说的这样,能够生产两三年,这还不是打游击吗?”魏工说道。

”这里的工厂实在太偏远了,将来我把工厂里的工人全部迁走,到那些新建成的啤酒厂里去工作。”王卫东说道。

“厂子偏远不是根本问题!国外那么多先进国家世界有名的大工厂很多也没有设在大城市里,但是一样不影响他们的生产和销售。”魏工说道。

他突然抬举手指向远处的山坡,黑夜里周围的群山都是黑乎乎的,只能看清楚一个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