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义子

犁汉 请叫我陈总长 1915 字 3个月前

但你说巧不巧,这突然就遭了兵了,这对他人来说是个祸事,但对他来说就是天不绝他,要给他来送功劳呢。</p>

作为关西士子,他们家虽然传经,但在武事上从来不拉。凉州经过三次羌乱,不熟武事的家族早就不存在了。可以说,战争磨炼了他们凉州人的血性,他们那连妇人都载戟操矛,挟弓负矢,况其他这样的豪族子弟。</p>

所以对于剿灭这伙山匪,他张和自信无比,只要有这个平首功,原先对他的弹劾自然烟消云散,甚至让他因功转回京都做议郎都是有可能的。</p>

谁让他是凉州人他们凉州士子就是要被中央偏爱些。</p>

但这边,他刚打算带着县卒去平贼,那边县丞就拦下了他,县丞苦口婆心劝道</p>

“县君,能主动攻长勺壁的,必然不是寻常山贼野寇。多半就是那泰山盗,县君原先是费县长,可能不清楚这泰山盗。去年此贼就在县南处与琅琊贼一场大战。那大战,双方都集合了数千人马,最后这泰山贼就赢了。可以说,此时这泰山贼已然成了气候。而本县县卒不过二百,还都是些羸卒。而如今我们都不知泰山贼来了多少,如何能冒失出城呢”</p>

张和一下子就冷静了,这泰山贼都已经有数千了那是不能蛮干。但不出兵他就惨了,先不说后面郡丞诸葛珪要办他贪墨军饷。就说这要是让这伙山贼窜到奉高,惊到太守,那张举也会拿他办罪。</p>

这可怎么办</p>

就在张和两难之间,城外驻扎的营将赶来了。他一来就推诿道</p>

“县君,咱们这营是驻扎在牟县的</p>

,没有郡守虎符,是不会出兵的。”</p>

这营将为何有此言呢</p>

原来从长勺圩突围的信兵也有奔到牟县城外的营兵处叫救兵的。他们在营外哭诉,非要营将点兵去救他们营头。</p>

牟县营的营将被这个吵着烦了,他有心拒绝,但看手下这些营兵都念两拨兵同气连枝,也想着发兵,就托词去见牟县令,好得个死令,绝了手下这帮人的心。</p>

但他这边一来,立马就点醒了张和,对啊,他首先县卒不行,但那五百营兵可是能战啊。到时候他带兵七百经制之师,就是那些泰山贼真有数千又如何</p>

土鸡瓦狗的苟活之辈,也能敌朝廷久战的经制之师吗</p>

所以,这营将一说,张和立马顺着话训斥</p>

“说得什么话,你牟县营本就是驻防牟县,牟县一应贼变都由你营负责镇压。而且你营驻扎在牟县,所食所俸,无不是牟县膏血馈养。现在牟县子弟有难,你们营能不出兵”</p>

此言一出,营将傻眼了。但他知道牟县令说的对,所以即便有心拒绝,但还是无奈答应了。</p>

然后张和就命营将回营立马整顿兵马,到时候他带着牟县卒与营兵一同北上救援长勺圩。</p>

半个时辰后,竖着“张”字大旗的县卒和竖着“任”字大旗的营兵就合兵一处,沿着官道直奔长勺圩。</p>

丁盛和于禁在一个时辰前就已经悄然埋伏在一处坡地后了。</p>

这处坡地又叫雀头岭,是于禁找的附近的乡民带的。用那个乡民的话来说,在官道边能藏得住人马的也就是雀头岭了。</p>

还没来之前,像丁盛于禁都认为这雀头岭一定是高山峻岭,他们在泰山久了,觉得这片的山岭都应该是这样的。</p>

但真带着兵到了这,丁盛就骂娘了,他拎着那向导,就骂</p>

“你戏耍乃公呢这地方也叫能藏兵这地方就是个矮坡,就是田俊那个五寸丁来了都藏不下,更不用说我这些弟兄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