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4页

急诊科的医生给肝胆外科的医生兜底,说起来挺有趣的,细想起来挺糟心的,于到事的时候,其实又有点暖心。

除此以外,贺远征的技术,显然也是有进步的。

做到科室主任,是做到了本院的顶峰,并不意味着就是医学界的顶峰了。事实上,在云医这样的地区顶级医院里做科室主任的医生,至少有一半是竞争的失败者。

包括康主任自己也是,许多名校毕业的医生,首先去往的都是京沪两地的名院,运气好的话,在名师手下做事,一步步的攀技术升职称,也一步步的被淘汰。

最容易获得的岗位是实习生,而淘汰率最高的也是实习生,云医其实也是一样的机制,云大等学校毕业的学生进入云医,一个班也不见得就能留下一个人。不过,若是京城名校的毕业生愿意来云医,留下的概率又能高一点。

从实习生到规培医,从规培到住院,再到主治副主任的位置,一步步的淘汰,也意味着医生本人的技术的一步步成长。

但是,一个科室一个世代的医生,只会有一个人有幸当到大主任,剩下的同时代的副主任们,终究是要被淘汰的,也终究是要去地方的医院的。

对于许多地方医院来说,京城名院名科名师的弟子出身的话,一名三四十岁的副主任就可以稳稳的坐住主任的位置,对于本院的普通科室的技术,甚至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医院本身乃至于医生都是有点乐意的,上级医院过来的医生,往往带来的不仅有高技术,还有更新的医学理念,更高端广泛的关系网络,还有更新的规章制度,医学模式等等。

但是,对于名校名院名科名师的弟子出身的主任们来说,他们的技术提高,却是有着明显的壁垒了。

在本院,他们是学不到东西的,否则,医院何苦挖你来做主任。而在本地区,水平往往也是不足的,至于说回到原本的医院去进修,好看不好看且不说,做了科室主任的,不陷入文山会海,能抽出些零碎时间学习就不错了,哪里能有几个月的整块的时间去进修,而且,一年两三个月的学习时间,其实也就是正常的学习状态,不是一劳永逸的,年年如此,谁又做得到。

正因为如此,大部分医生做到科室主任,技术基本也就固化了,提高的有限。

贺远征,康医生的状态都差不多,他们都属于年少有为就做到科室主任的医生,比起云医许多五十八岁才做到科室主任的老主任们来说,他们都属于壮年得意的类型。

但也就止步于此了。

而且,贺远征等人的止步,比老主任们的止步还要惨。

老年主任们的技术其实也老早就止步不前了,但他们能在技术止步不前五六年以后晋升,说明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已经不是纯粹的技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