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刻机,被称为现代光学工业之花,其制造难度之大,堪称人类智慧集大成的产物。
但纵然没有黄瀚插一杠子,后来的上海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经过多年努力,也造出了九十纳米的光刻机。
要知道那是自废武功十几二十几年后,是整个光刻机研发人才彻底断层后从头再来。
第七百八十二章 用这段时间磨刀
黄瀚在九零年就为国家的光刻机研发项目续命,直接结果当然是保住人才、留住人才,使得研发一直在进行中。
中国人的学习能力无与伦比,有钱、有人、有时间,有技术团队,有国家力量撑腰,即便做不到领先一步,也肯定能够做到不会落后太多。
这就够了,肯定不会仰人鼻息被西方列强卡脖子喽!
接下来在中科院协调下,研发光刻机的原班人马陆续往沪城集中,他们人人都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原因很简单,项目停了约等于是树倒猢狲散,这些学者成为了无根浮萍。
出国去寻找专业对口的工作?谈何容易,公费名额多难得!
自费?就凭他们的那一点点工资?够买一张飞越太平洋的单程飞机票吗?
况且有些专业人才不是想出国就能出去的,纪律哪是儿戏?
故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只能去别人的项目组里分一杯羹。
能够来上海进入复旦大学继续研发光刻机,绝大多数科学家、学者、工程师们简直是欣喜若狂。
他们为什么会高兴成这个样子?
因为他们不仅仅能够专业对口发挥长处,复旦大学方面还不公开表态,在他们的待遇不变甚至于更高的前提下,投资方会预发一万块钱安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