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9页

况且两千零二年,三水县还在西郊弄出个“华东五金城”,那里的建筑面积就有四十五万平方米,只不过一直不温不火。

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不应该跟风。

九十年代末,中国大地上刮起一阵风,太多地方在办全国性的大市场,绝大多数是拍脑袋决策,成功率极低。

现在才是八四年下半年,竞争对手都很弱,有三水县政府牵头集中三水县拿得出钱的企事业单位共同修建商业街,还要拉上社会资本。

这完全是领先一步,如果不能成功,应该是倒霉到家了。

这件事秦昆仑最上心,他问道:“你为什么能够这么肯定?”

“西大街本来就是我们县的繁华所在,我们设计时掌握一条,主街不可以开汽车、骑自行车。主街南北都各有一条大马路存放自行车、停汽车、货物进出都从这里进出……”

步行街概念此时没人提,上海南京路现在都不是步行街。

三水县有计划地打造出步行街商业区,仅仅凭三水县、太州市一百几十万的人口基数,就能让这条街热闹起来。

听黄瀚讲了构想,秦昆仑和钱国栋都认为容易操作。

原本三水县就有不少公共汽车班次跟太州对开,只不过是汽车站始发。

以后改为步行街西头就有直达太州洋桥口的公共汽车,二十分钟一班,冬天末班车晚上九点,夏天十点钟。

步行街东头成为农公班车的始发站,最好能够协调到跟东面的两个最临近的县城对开。

这就得市里甚至于省里帮着协调,因为东边的邻居不属于扬州地区,属于南通和盐城地区。

钱国栋还出了个不错的主意,充分说明他比较务实,也体现出了草根出身干部的特点。

三水县实现大包干三年多,农村人不仅仅种责任田还可以打工、做生意、搞养殖,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了,反而比城里人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