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个人的衣服都很朴素,有俩人的衣服甚至于还有补丁,但是都干干净净。
她们干活儿很认真,瞧上去就知道她们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工作。
由此可见宋春华还是凭良心做事的,这些人肯定不是关系户,应该都是来自困难家庭。
可惜这里没有六六年前毕业的高中生,都是初中、小学毕业、没有文盲。
一个三十出头名字叫何爱凤的女知青会裁剪,她吸引了黄瀚的注意。
因为黄瀚打听八个女知青的长处时,另外七个人都说何爱凤一直在裁缝店干活儿,不仅仅会裁剪,人家都夸她手艺好。
黄瀚记得许多曾经流行过的服装款式,他能够画出草图,但是不会裁剪。
他需要一个能够明白自己意图,并且有裁剪手艺的女工和张芳芬、方桂兰一起决定服装的款式,统一下料。
黄瀚决定先生产“喇叭裤”试水,利用星期天花了一整天时间完成了五个规格五十条“喇叭裤”的定型、下料。
一起工作了接近八个小时,黄瀚发现何爱凤的领悟力和裁剪手艺比方桂兰强多了,张芳芬这个做了一二十年缝缝补补的也不如她。
张芳芬虽然发现黄瀚要求生产的牛仔裤样子古里古怪,但是她已经对儿子有了盲从,根本没说什么。
当下三水县的电视机保有量很少,女工们难得有机会看电视。
中国引进的第一部美国电视剧《大西洋底来的人》,三水县几乎没什么人看到过,当然没见过“喇叭裤”。
“喇叭裤”才在南方流行,这股流行风刚刚刮到沪城。
三水县只是一个小城市,“喇叭裤”还没有开始流行,八个比较土气的女工无法接受这个新生事物,一个个瞪大眼睛瞧着那大得夸张的裤脚,人人觉得不可思议。
她们心里都认为,这种样子的裤子太丑了,做出来卖得掉吗,别浪费了那么好的劳动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