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需要上三班、上了机器就连轴转忙得上厕所都得奔跑着去的布厂工人该有多苦?进入两千年后基本上找不到年轻的工人。
但是在这个年月,“国营单位正式工”妥妥的是香饽饽,年轻人也更加能够吃苦耐劳。
家里没有什么背景的返城知青能够进入这样的单位,那可是烧高香了,家长不但要摆酒请客邀请亲朋好友乐一乐,还会跟熟人显摆、吹嘘一番。
后来黄瀚家里也有好几个亲戚在“东方红布厂”工作,有两人居然一直干到两千年厂子改制。
“东方红布厂”的拳头产品之一“劳动布”其实就是“牛仔布”,由于是部优产品口碑好,销路广。
黄瀚给自己缝制的“双肩包”是根据后世背着外出旅游时那只用了七八年“牛仔布”料子的“双肩包”依葫芦画瓢。
见同学们喜欢自己的“双肩包”,连从来不讲究吃穿的姐姐都很喜欢那个花花绿绿的“双肩包”,黄瀚突发奇想。
没几天家里就有了缝纫机,何苦让张芳芬还用手工缝衣服,不仅仅辛苦还挣不着几个钱。
用缝纫机做“劳动布双肩包”,式样自己来把握,保证三十年后都有市场。
张芳芬只要做两三个样品,黄瀚就可以根据她花费的时间计算出工钱,只要以一个女工用缝纫机缝八个小时计算,出价一块钱就足以让女工们觉得很划算。
然后就可以把“双肩包”需要的布料大小根据布头的大小不同以工作量最小化来拼凑,最后做成细节不雷同的统一式样。
此时不能公开雇佣女工干活儿,那是有可能坐牢的,只能找三五个亲朋好友来赚点外快。
五叔家里有缝纫机,那是五婶的陪嫁,五婶会使用。
这年头绝大多数妇女都会缝缝补补,这也就是张芳芬做缝纫挣不着几个钱的最大原因。
如果五婶业余时间得到缝“双肩包”的活儿一天能够挣一块、八毛不知道会乐成什么样子。
要知道张芳芬每天飞针走线达到十二小时,一个月都挣不足二十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