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是数年前腾飞集团为了解决配套生产的大型导弹弹体和燃料储存罐的运输问题,以空军退役的伊尔-18为蓝本,换上了功率更大的涡轮螺旋桨发动机和大量先进复合材料,打造出四架运-16“空中专车”特种运输机。
至此之后,位于秦岭南麓的腾飞集团航天制造厂生产的远程导弹部件全部用运-16进行运输,不但效率更快,而且稳定性更佳。
而产品生产效率的上升,也促使第二炮兵部队装备更新速度的加快。
平时的时候这种提升还不觉得什么,毕竟当时的部队经费有限,用于装备更新的资金并不对,维持在一个合理的空间,过得去也就行了。
然而一场大事件却将这种过得去的心态彻底打碎,作为东南沿海军事斗争当中最具威慑力的军种,第二炮兵肩负的任务不可单单是洗地,更是要对境外敌对势力实施战略威慑。
而以大事件时的装备水平,第二炮兵很难同时完成这两件颇为繁重的任务。
所以更新装备,全面提升战斗力便成为第二炮兵极为迫切的现实需求。
想要更新装备就要提高产能,想要提升产能,就必须把效率发挥到极致,于是乎第二炮兵部队的首长们忽然发现运-16特种运输机真是香到不得了,只可惜只有区区四架,显然满足不了现实需求,增加,必须增加!
于是便会同总部,向运-16的制造商,腾飞集团下了一份采购六架运-16的单子。
拿到订单的腾飞集团非但没高兴,反而犯起了难,没办法,运-16的改装基础型号,伊尔-18已经被空军全部淘汰,根本就找不到适合改装的原始机型,怎么办?
实在是没办法了,腾飞集团干脆把运-17给拎出来,以此为基础,做了一个全新的方案,即所谓的空中专车2,运-18,“大海豚”!
第一千一百五十三章 四发大运
腾飞出品,必属精品。
空中专车2方案也不例外,基于运17原本的模块化设计,腾飞集团在运17基本型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延伸舱段,使得总长度增加了5米,达到3882米,由此获得了更大的改装空间。
基于此,腾飞集团经过各项优化,令运18拥有了一个长223米,宽71米。高68米,总容积达10766立方米的巨大货仓。
可别小看了这个货仓,前苏联和现在的俄罗斯使用的主力运输机,安-124战略运输机的货仓容积也就是1148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