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页

柴窑是周世宗柴荣于五代周显德初年所烧,出自当时的北地河南郑州,但至今未发现实物和遗址。

周世宗的王朝存世时间很短,他上位之后,才五年时间,国家就灭亡了。

所以,柴窑存在的时间也非常短,这是柴窑至今是个谜的最重要原因。

方馆长就专门做过相关的研究,他认为,要找遗址什么的,恐怕不怎么可能,估计早就泯灭在历史的长河中。

曾经的柴窑声名贯耳,在宋代中期就已经片瓦难求,若有遗址,必定会传承至宋代,之后代代相传也就无从考证了。

胡杨一直有个疑问,在这个时候,也就忍不住询问:“听说,汝窑继承了柴窑的工艺,这个说法可靠吗?它们都是天青色的,感觉有点道理。”

陈老立即微笑解释:“我和小方也讨论过这个问题,柴窑失传得太快,有两种可能。

一、柴窑的工匠们在周世宗去世后,忠于其政权而不再烧造,窑口解散,技术不外传。

二、柴窑的关键技术只有周世宗本人掌握,之后随之失传。其后,原来柴窑的工匠利用柴窑的技术摸索发展出了汝窑。因此,汝窑相当于继承了柴窑的一些特点。”

但事实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现在没有人说得清楚。

方馆长先从颜色上分析,“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是周世宗对柴窑的要求,意思就是必须以雨过天晴之时,白云散开露出的天蓝色为标准。

那么,胎体薄,颜色方面,都符合传闻中的柴窑瓷器。

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滋润细媚有细纹,制精色异。为古来诸窑之冠,但底部大多粗黄土色。这些都是历史上对柴窑瓷器的一些评价,那么,我们就可以大致摸索,柴窑大体上就是那样的。

因为现在没有具体的参照,大家也只能从一些描述,去鉴定它是不是柴窑瓷器。

“釉面玻璃质感极高,有明如镜的效果;釉面有细细的开片纹路,质量轻,给人以精致、精美的视觉和感受,符合古人的审美价值标准。初步判断,基本上是柴窑瓷器,接下来,我们看看年代吧!”方馆长说道。

大家觉得,薄如纸,这评价有点过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