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章 脚步虚浮人消瘦

家兄朱由校 北城二千 4304 字 3个月前

但那是应付崇祯,而崇祯是崇祯,朱由检是朱由检。</p>

朱由检需要的是听话的人,需要办实事的人,并且他自己是一个有担当的人,不会推卸责任给下属,因此温体仁在一些细节上还是敢做事情的。</p>

例如眼下的货运定价,温体仁就经过多方走访,最后才定下了价格。</p>

“回殿下,工部查看了天津到京城的货运钱和脚夫钱,最后准备两种货运定价。”</p>

站在承运殿内,朱由检面前的温体仁毕恭毕敬的作揖,并从袖中拿出了一本奏疏,双手递上。</p>

在朱由检接过打开的同时,他也不慌不忙的说道</p>

“两则货价,一种称重,一种包箱。”</p>

“称重的话,按照百斤一文三里来算,包货箱的话,一车箱可装货五吨,每里定价十五文,比称重便宜十几文左右。”</p>

“但即便如此,二十节车厢共用运货,每里的利润还是在一百文左右,京津铁路整段跑下来,货运费七十五两银子,而工部的利润在整车二十六两左右。”</p>

客运要成本,货运要盈利,这是朱由检定下的规矩,因此温体仁也极大的提高了货运费。</p>

只是他这么提高,朱由检略微皱眉</p>

“十万斤货物,走陆路和水路成本多少”</p>

“陆路约十五两银子,但需要十天时间,水路约二十两银子,需要三天时间。”温体仁报出了运费,这让朱由检稍微舒心了不少。</p>

他本以为这运费收的有些高了,但实际看来是差不多的。</p>

毕竟对于火车来说,四个时辰就能从天津到京城,这过程里节省的时间能让不少商人少受苦。</p>

不过尽管如此,货价依旧还是定得有些高,因此朱由检开口道</p>

“每车的利润定在十两银子就足够了,让一些利不是坏事。”</p>

“殿下仁慈”温体仁闻言,当即拍了拍朱由检的马屁,倒是朱由检继续说道</p>

“煤炭的价格若是随着开采而下跌,车票价格也跟着下跌,总之客运不赚,货运少赚。”</p>

“下官领令旨”温体仁作揖应下,朱由检也继续向他问了关于其他几条铁路的状况。</p>

总的来说,每条铁路都在有条不紊的修建,基本是前面路基稳固之后,后续的枕木铁轨就跟上了。</p>

工部为此专门按照朱由检的话,成立了一个铁路司,并且铁路司招募了不少固定的工人。</p>

他们的任务很简单,工钱也很低,那就是每个人看管每里铁路,每日十文,一月三百文的月俸。</p>

虽说很低,但基本招募的也是年纪大了的人。</p>

工部不需要他们和企图偷盗铁轨的人搏斗,只需要他们吹响木哨,放响箭就足够了。</p>

驿站已经转变为了铁道站,每个站有一伍铁道兵,每隔十里一站。</p>

普通人想来偷铁轨,需要花费不少精力,毕竟这些铁轨都是固定好的。</p>

他们浪费的时间,早就足够铁道兵来抓捕他们了。</p>

为了九条铁路,铁路司预计会募工两万人,驻扎三营铁道兵。</p>

朱由检听后微微颌首,接着说道“铁道兵和工人可以用来安置一些伤残的士卒。”</p>

“殿下仁善”温体仁再度拍了拍马屁,不过这次朱由检没有和他废话</p>

“无事就退下吧。”</p>

“还有一些”温体仁连忙作揖,紧接着说道</p>

“各省的府道修建速度都很快,至今年冬月,朝廷合计修建府道四千六百里,铁路路基三千五百里,铁轨铺设一千二百里。”</p>

“知道了”</p>

温体仁在汇报,但结束后朱由检只是轻描淡写一句话。</p>

“下官告退”见朱由检没别的表态,温体仁识趣的离去,承运殿内也再度陷入了安静,只剩下了朱由检处理奏疏的声音。</p>

大概是过了三个时辰左右,脚步声重新响起,而进来的人却是拿着厚厚文册的曹化淳。</p>

见到这一幕,朱由检也知道曹化淳是来汇总的,因此放下了朱笔。</p>

“殿下千岁”</p>

“说说吧,今岁皇店状态如何”</p>

曹化淳进殿行礼,朱由检微微颌首,随后便让他先说正事。</p>

“今年国朝钢产量三万三千吨,生熟铁产量二十九万吨,水泥三百二十七万吨,煤炭四百二十五万吨”</p>

曹化淳不断的回禀,其中内容让朱由检大为舒心。</p>

按照两年前矿课司成立时的数据,当时大明国营和民营钢产量不过可怜的一千多吨,生熟铁只有十四万吨。</p>

眼下只是过去了两年时间,大明的钢铁合计产量就达到了三十二万三千余吨,翻了三倍有余,煤炭产量也是翻了三倍。</p>

要知道,目前运用在各大矿场、工厂的蒸汽机还是第三版,并且数量只有一千多台。</p>

可即便如此,大明的工业产量,也基本达到了洋务运动时期清朝的水平,可见清朝工业基础之差。</p>

不出意外,再过十年时间,大明的工业产值就能吊打清朝灭亡前的工业产值了。</p>

“晚清啊晚清你还真是烂的让人不知道怎么说你”</p>

看着手中的文册,朱由检止不住的摇头,尽管他知道清朝时期的识字率、钢铁产量对比明朝都在下降,但他没想到大明爆发起来,居然比清朝爆发的还要迅猛。</p>

“或许这就是小族驭大族的弊端吧。”</p>

合上文册,朱由检不再翻阅他,因为他心里大概清楚,如果这个世界有工业产值,那大明基本要占据全球市场的六成左右。</p>

这有些不够,得达到九成以上,形成垄断才行。</p>

“第四版蒸汽机工厂里的工业蒸汽机,估计后年中旬才能运用到市场上。”</p>

“这两年的产值提高的速度不会很快,但你们也不用焦虑。”</p>

朱由检安抚着曹化淳,曹化淳闻言也拱手回礼“奴婢清楚”</p>

说罢、他顿了顿,随后继续“奴婢算过,按照眼下的工厂效率,以及军备院的预估来算,大规模推广工业蒸汽机并不是好事。”</p>

“一台工业蒸汽机可能会抵消五倍到二十倍的人力,这么一来,工厂的近二百万雇工”</p>

“这点不用担心。”朱由检打断了曹化淳的猜想,提醒他道</p>

“印度厮当、欧洲,这些还有着大量人口,国朝生产的布匹绸缎和生铁虽然满足了国朝自己的用度,但国朝之外还有堪比国朝两倍人口的庞大市场。”</p>

“工人不能裁撤,这二百万雇工身后是二百万户人家,是上千万人,裁撤了他们,这些人吃什么”</p>

“生产的东西多,皇店就多想办法,把东西卖到欧洲去。”</p>

“第二次下西洋的船队,应该还有半个月的时间就能抵达锡兰府。”</p>

“等南昆仑监察使司扎稳脚跟,诸藩迁移利未亚后,国朝也可以试着前往欧洲贸易了。”</p>

朱由检其实说的少了些,因为此刻利未亚和南北亚墨利加的人口加起来差不多是有一亿五千万人的。</p>

只是利未亚的那群人并没有什么消费实力,而大明的劳改工已经充足,所以他并没有把这些人当人,甚至没把他们当劳力。</p>

或许只有对于迁移利未亚的诸藩来说,他们才算是劳力。</p>

“杨文岳有没有来信”</p>

朱由检想起了齐国的事情,揉了揉眉心,曹化淳闻言摇了摇头“暂时没有回信,不过想来以探险队的船只数量和规模,应该不会发生海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