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八章 火烧草津城

家兄朱由校 北城二千 4015 字 3个月前

因此,在东军都督府参将不满之后,郑芝龙也发觉战损比大了一些,因此有些不安道</p>

“倒也还能挽回一些,只要我军利用火炮来歼灭松平忠明所部,那还是能打出一比十几战损的。”</p>

“郑参将明鉴”东军都督府参将闻言作揖,而郑芝龙见状也对郑芝凤交代道</p>

“让人运火炮上马道,分兵堵死四门,然后准备勐火油和投石机,我要火烧草津城”</p>

“是”郑芝凤闻言,当即应下,转身便去安排去了。</p>

重量较轻的五斤炮被明军利用云车拉到城头,十斤炮则是推到了各街巷的巷口。</p>

并不大的草津城里,约有两万多平民,而对于这些平民,了解日本平民生活的郑芝龙很快就想到了对策。</p>

“欸我说里面的人,大明并不是来侵略我们,大明是来给我们带来文化的,南边已经在分地了,平民可以获得每人一亩地只需要收三成的田赋”</p>

“你们好好想想你们的家人,想想天皇和将军是怎么对付我们的”</p>

“我们没有田地,还需要承担劳役”</p>

“你们为将军当士兵,但是每天只有三个饭团,而我在这里为大明的天兵做民夫,每天可以吃到两斤的“银舍利子”,还有一条新鲜的鱼,以及不限量的盐和酱油。”</p>

“醒醒吧你们这群蠢货面对这样的将军,到底有什么值得你们效忠的”</p>

草津城内,当一些日本民夫被郑芝龙派往了阵前,他们当即按照郑芝龙所写的稿子开始对草津城内的一些平民足轻劝降。</p>

一些人在念完了郑芝龙的稿子后,还数落起了德川幕府的“罪刑”。</p>

作为一个变态,慕强欺弱的国家,日本的农民不管在哪个时代,都是没有尊严和权力的一群底层。</p>

德川幕府建立之后,为了强化自己的统治,便效彷明朝的宗藩体系,建立了完整的幕藩体制。</p>

所谓“幕”即幕府,是中央政府机关,将军是幕府的最高统治者,天皇只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没有任何实权。</p>

“藩”即藩国,是将军分封给地方大名的领地及其统治机构。</p>

由幕府和藩国构成的封建统治制度,就是幕藩体制。</p>

幕藩体制的经济基础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全国土地被分为幕府领地、大名领地、皇室公卿领地和寺院神社领地四种。</p>

幕府领地称为“天领”,占全国土地的四分之一,包括江户、大坂京都等三大都市和其他商业、交通中心、军事要地。</p>

大名领地称为“藩领”,占全国土地的近四分之三,分属于二百十六多家大名,反观皇室公卿和寺院神社的领地比例很小。</p>

在幕藩体制下,各级封建主都将土地分成小块,由农民耕种,从他们身上榨取“年贡”和各种赋税。</p>

农民对其耕种的土地拥有“永久租佃权”,从而形成日本封建社会所特有的“士治农,农养士“原则。</p>

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实行严格的封建等级制,社会各阶层被分为士、农</p>

、工、商诸等级。</p>

其中的“农”,就是占全国八成人口的农民,他们是封建统治阶级领地上的直接生产者,承担缴纳封建地租和年贡的义务。</p>

地租通常是“五公五民”“六公四民”甚至“八公二民”的比例缴纳。</p>

从建立开始,幕府便直言不讳地声称:“对农民征收租税的准则是,既不让他们死,也不让他们活。”</p>

此外,农民还要服各种劳役,主要有“国役”和“助乡役”两种。</p>

前者指修桥,补路、修堤坝,后者指大名“参觐交代”时,农民需为沿途驿站马匹和脚夫。</p>

另外,农民的衣、食、住、行均受封建政府严格限制。</p>

作为卑贱的农民,他们不得用棉、麻布以外的衣料做衣服,不得多吃大米,不得买饮酒茶,不得吸烟,不得建造与身份不符的房屋,更不得随便迁移转换职业耕地禁止买卖,转让和分割。</p>

哪怕田地里种植的作物,也必须由官府统一规定。</p>

生活在这种制度下的农民,一天基本上是两餐,而所谓的饭,便是用少量糙米煮萝卜、芋头、蜂斗菜、竹笋之类的杂炊饭。</p>

稍微富足一点的可以添加一些少量盐或酱吃,但不管怎么样,只要是农民,实际上都只能凑合活着而已。</p>

因为全部营养都需要从这样简陋的饮食中吸收,所以当时的日本人普遍饭量都很大,一顿一斤饭很正常。</p>

至于大明百姓随便吃的白米,那东西在乡下人称“银舍利子”,基本上属于是只存在于传说里的食品。</p>

对于幕府之下的农民来说,咸鱼则是能传家的宝贝。</p>

一般家里边有条咸的鲤鱼干,每年过年的时候拿出来在热水里涮涮做汤,鱼要立刻捞出来晾干继续挂在大门顶上当家里边的吉祥物。</p>

如果稍微煮的久一点,导致咸鱼被煮烂的话,做饭的女人和老人甚至会羞愧的上吊自杀。</p>

总而言之,日本农民在幕府高层残酷的封建剥削与压迫下,命运极其悲惨。</p>

了解到这些的东军都督府参将都忍不住开口说道</p>

“娘地,这倭寇朝廷是把人当牲畜来使用啊。”</p>

他的话让一些明军的守备都忍不住点头道</p>

“是啊,我还以为每天只给民夫两斤米饭,一条鱼就已经很苛刻了。”</p>

“但每次发粮食的时候,他们都喜笑颜开的鞠躬感谢,我还好奇,没想到他们原来过得这么惨。”</p>

明军的一些将领忍不住的说着,而郑芝龙和郑芝凤、郑芝虎等人则是站在城头轻笑。</p>

之所以颜思齐给日本的农民发地,可不是因为良心过意不去,而是这些地需要人来种。</p>

一人一亩地听起来很多,但是经过战争破坏的明军占领地区,刨除去那上百万和幕府有牵扯的囚犯以外,实际上他们分得的田地只占据明军收获土地的一小部分。</p>

其他的田地,颜思齐是以帮忙耕种一亩,农民可以获得一半亩产的政策。</p>

这听上去不多,甚至可以说,这政策如果放在大明,早就要被人骂的狗血淋头了。</p>

但是这样的分成在日本农民看来,那已经是大明的“天使”们赏饭吃了。</p>

他们许多人已经吃上了不敢奢望的“银舍利子”,也就是那所谓的白米饭。</p>

凭借自己的一亩地,还有帮忙官府耕种的三四亩地,他们每年可以收获三石稻米。</p>

对于他们来说,基本实现了米饭自由。</p>

不仅如此,颜思齐发动战争的时候,大多都是在农忙和秋收之前。</p>

尽管他只给农民开出一天两斤米,一条咸鱼,不限量酱油和盐,以及每日五文的工钱,但对于需要负担徭役,还需要为幕府兵马衣物、粮食的农民们来说,这已经是大大的“仁政”了。</p>

蜂窝煤场、炼铁场、水泥场等等普通工厂,在大明开出的工钱是每日二十文到三十文不等,而在瀛洲只给农民们开出十文。</p>

但即便如此,这些工厂依旧被人挤破了头的报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