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七十七章 盐茶国营

家兄朱由校 北城二千 3799 字 3个月前

哪里给吃的就去哪里,不去的结果就是在明年秋收前被饿死。</p>

这话说的有些难听,但是事实。</p>

今年的蝗灾,如果没有朱由检积极上疏调粮,没有袁可立统筹有序,任由百姓发展,那发展到“人相食”都不奇怪。</p>

眼下山东大饥根本就没有饿死多少人,就证明了许多东西。</p>

“殿下、要迁多少山东饥民迁往辽东这些被迁之人的田地,这个”顾秉谦开口询问,主要是在觊觎饥民手里的田地。</p>

不过对于山东饥民的田地,朱由检早就有了自己的想法</p>

“能迁移多少迁移多少,最少不能少于二百万人,至于他们手中的田地”</p>

“告诉他们,官府发耕牛和农具粮食,他们前往辽东后,每人两斤米一天,从今日开始,各地迁移百姓也是如此。”</p>

朱由检削减了开垦新地百姓的口粮,而这一削减,便将迁移百姓的生活从小康拉到了温饱的水平。</p>

“殿下这么一来、恐怕主动迁移的百姓没有多少了。”</p>

听到朱由检的新政策,顾秉谦小心翼翼的提出想法,而朱由检则是波澜不惊道</p>

“我知道、你只管这么办就行,再按照原来的口粮标准,大明朝一年也迁不了多少百姓,你只管办,百姓自己会选择迁移。”</p>

朱由检的话三分真七分假,真的在于大明在发放军饷和俸禄后,确实没有太多粮食可供大规模迁移了。</p>

假的在于,他说百姓会自己选择这点。</p>

眼下已经天启五年,从泰昌元年到今年,朱由检可以感觉到的是灾害越来越多,并且范围越来越大。</p>

山东更是一连三年没有好好消停了,、天灾把山东祸害的不轻。</p>

如果朱由检没有记错,辽东这个时候反倒稍微安稳一点,所以他才迁移百姓去辽东。</p>

至于说百姓选择,实际上是百姓根本没得选。</p>

以百姓自己的抗灾害能力,顶多能抗住半年或者一年,就已经算是不错的情况了。</p>

但眼下的情况可不是一两年的灾害,所以为了活命,百姓只能追逐救济粮而走。</p>

尽管朱由检知道,这样做有些不道德,但是为了大明和百姓都能活下去,他只能这么做。</p>

旱情之下,朝廷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所以必须用有限的粮食救更多的人。</p>

“旧港必须要好好开发”</p>

朱由检眯了眯眼睛,随后对顾秉谦道“你退下吧。”</p>

“下官告退”顾秉谦很识趣的离开,而朱由检也在他走后,当即提笔对沈廷扬进行了回信。</p>

他的回信内容很简单,那就是不管消耗多少耗材,旧港必须在明年年底,精垦五百万亩耕地,之后每年都如此。</p>

旧港沿海容易开垦的耕地面积超过三亿亩,次一等的也有四五亿亩。</p>

可即便是次一等的,依旧要比大宁府好开垦,尤其是南海府爪哇岛。</p>

旧港耕地一年三熟,亩产三、四石,哪怕只精垦一年,第二年立马种地,亩产也最少能有七八斗,不会像辽东和琉球一样亩产低下。</p>

只要好好开垦了旧港,再收复安南,到时候就可以把旧港的粮食运往安南,把安南的运往两广,把两广的运往东南,以此类推。</p>

沿海一省一省的通过海运迁移,内陆则是靠马车,大明总能熬过去。</p>

如果拥有了旧港和安南、河套的大明都熬不过去,那世界其他国家就更别提了。</p>

想到这里、朱由检也写完了回信,然后派人将回信快马加鞭的送往南洋。</p>

安排了旧港之后,朱由检又看了看了一眼孙传庭让人送来的军报。</p>

孙传庭首先说了一些朵甘的事情,基本上朵甘三分之二的藏人都被他迁移到了河西镇番一带放牧屯垦,而他和徐光启迁移了十七万受灾的百姓前往朵甘</p>

一些宜居的河谷。</p>

如此一来,朵甘的汉人占比就高达六成了。</p>

这个手段和方法、朱由检还是比较满意,而他往下看后,眉头却不由自主的皱了起来。</p>

陕西的受灾人数远远超过他们的估计,达到了三百七十多万。</p>

其中有一百三十多万人迁移去了河套的朔方、定襄、九原、五原等地,对于他们的安置,孙传庭是根据朱由检当初留下来的政策执行的。</p>

兴修水利,随后开垦耕地,最后在农闲时,要在主要的干渠栽植树木,从大同府北、一直围绕大青山、阴山、狼山、贺兰山栽植树木。</p>

十七世纪的漠南还有不少“湖泊”,种植树木对于当地还不算太晚。</p>

至于河套中西部的沙漠,朱由检只能依靠秸秆的防风带固定沙土了。</p>

将秸秆用铲子插进砂中,形成一片片井字田的规格,这是朱由检在扶贫干部群里,和西北扶贫干部学习的知识,非常好用。</p>

不仅如此、百姓们也被禁止砍伐树木,而是烧蜂窝煤。</p>

朱由检是不想每年大风的时候,都在京城吃沙子,他已经吃了五年了,着实吃不下去了。</p>

他不出手,估计还得再吃四五十年。</p>

虽然百姓们主要的任务是种地,不能专心种树,但毕竟出了一份力,剩下的全看天数。</p>

这么想着、朱由检继续往下翻,随后翻到了孙传庭对其他受灾百姓的安置方案。</p>

首先就是迁移九十二万百姓前往河西屯垦,而剩下的一百五十多万陕北百姓,依旧在广袤的陕北进行耕种。</p>

不过好消息是,在迁移了大量人口后,陕北六府的百姓在孙传庭的布置下,得到了一人六亩的待遇。</p>

这一举动让陕南的百姓眼红,但他们也没有什么办法,毕竟朝廷没有针对陕南的政策。</p>

不过、陕南的政策,朱由检一开始就定好的,孙传庭也知道,所以派出告示安抚了一下百姓们。</p>

陕南近二百万百姓,到时候将会陆续的迁往四川,而四川的百姓数量在朱由检估算来看,不会超过一千万,甚至只有六七百万。</p>

毕竟蒙古人霍霍四川,导致明初休养二十六年,四川也不过恢复到了一百六十万的人口。</p>

虽然过了两百年,但按照各省的情况来看,四川人口也顶多就是翻四倍了。</p>

至于后世所谓的什么屠川六万万、六千万,大多都是无稽之谈</p>

四川的百姓,在朱由检的计划里,一旦遭遇大灾,那就是无条件的往云南、东吁缅甸、安南三地迁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