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第一个冠军(求订阅)

我的成就有点多 虫2 2376 字 2022-11-09

第二轮,轮到孟凡的时候,孟凡弃投。

第三轮,孟凡依旧弃投。

孟凡可不相信这群选手里谁能爆发出来投到国家二级运动员的标准。

真有的话,孟凡捏鼻子也认了。

比赛结束的瞬间,孟凡就听到了脑海里出现了提示音。

像华夏美院校运动会这级别,肯定是达不到省市级标准的,而省市级以下的冠军是需要系统进行判定的。

启动【我是冠军】判定机制之后,很快给出结果。

“叮!判定失败,无法获得冠军荣誉点。”

对此,孟凡还是有心理准备的,也就失望了一下,不过,也不是什么收获都没有,他看到这次判定失败后系统提示下一次判定会增加10的成功率,如果下次还失败的话成功率会累积。

换言之,即便是省市级以下的比赛,只要能将成功率累积起来,还是能获得冠军荣誉点的。

至于获得的几率,那就真要看脸了,除非累积到百分百。

还行,至少收获了一个重要信息。

铅球项目比赛结束,直接就是颁奖仪式。

颁奖仪式是统一集中在主席台前的,广播里还有播报,说实话,站在简易领奖台后面等着播报的孟凡,还是很简单的。

这辈子没这经历啊,从小打到画画比赛拿奖是家常便饭,但体育运动就真是大小伙上滑胶头一次了!

搁以前,孟凡绝对不相信自己会拿到体育比赛的冠军,哪怕小区的都够呛。即便是得到了系统后,他也没想过自己的第一个冠军居然会是铅球。

谁还没个冠军梦啊,老激动了,在播报里出现自己名字前面还加了个冠军头衔,孟凡如果不是担心这简易领奖台可能支撑不住自己的一跳,早就跳上去了。

颁奖的校领导过来,挂了金牌,握了手,然后是合影。

孟凡全程不受控制的傻乐,所以,这周围一片人跟着笑不说,负责拍照的摄影系学生,连拍了好几张都是虚的,一度怀疑自己的专业。

哥们,你能别笑吗哈哈哈我好歹摄影系尖子生啊如果连照片都是虚的我怕被劝退啊哈哈哈!

报名100米、200米、400米等短中跑项目的选手还是多的,比如说下午正式比赛开始前到现在,跑道上还在进行着100米和200米的预赛呢,起码各有十几组。

倒不是说大家都短跑能力强,而大多数都是奔着短跑简单去的。

像张周围报的就是100米,脚崴了怎么了,照样带伤上阵,崴脚划着船过去也就二十秒的事情,哪还有什么项目比这更简单的啊,铅球都得投三轮,前后总得要半小时。

在100米和200米预赛的时候,操场另外一侧开始了第一项田赛跳高,跳高杆摆在操场上,跑道则就是用100米、200米预赛不会用的这一段。

像美院这种标准操场,加上运动会时间跨度短,基本都是这种操作,两边跑道同时都能用得上。

男子跳高,报的人同样不多,也就二十几个,没有分组,直接决赛。

男子跳高结束后是女子跳高,焦嫣然参加了这个项目,由此班级上的同学都在看台这一侧为她加油。

焦嫣然是女子组的最后一个出场,这顺序是不常规的,不是抽签安排,也不是按照运动员号码牌安排,而是特地安排的。

为什么?

因为她是唯一一个会用到跳高海绵垫的女选手,也是除了男子组两个男生之外在这个场地上第三个使用背越式的选手。

裁判那边早就知道了焦嫣然这名选手,安排在一轮的最后就是为了方便搬海绵垫。

跳高运动过杆方式有蛮多种的,最常见的就是跨越式和背越式,跨越式每个人都会,背越式嘛属于身边基本没人会但电视上好像人人都会。

背越式的技术要求还是很高的,别的不说了,你让一普通人跳起来用背摔过去首先这勇气这一关就能把90以上的人给筛选了。

再说了,一般情况下普通人也很少会进行过杆式的跳高运动,除了你小时候跳皮筋,还不是马兰开花二十一的那种,而是过高式的。

参加女子跳高的女生不多,也就十几个,第一轮起跳杆高度是1米,直接就刷掉了近十个,能过1米线的就五个,再加上第一轮就直接让裁判将杆高度升到1米3且成功背越过去的焦嫣然,这就直接定了前六了。

第二轮开始,最新跳的是第一轮最后跳的焦嫣然,原因嘛还是一样,跳高海绵垫搬来搬去麻烦啊。

高度升至1米40,也就是国家三级运动员的标准,焦嫣然还是一样一跳成功过杆。

撤掉跳高海绵垫,杆高降到1米1,其他选手继续比赛,第二轮结束,过1米1的就三个。

第三轮开始,杆高1米2,就一个选手跳过去。

杆高升到1米3,这位选手直接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