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借刀杀人

三国之银狐 玩蛇怪 2917 字 3个月前

这就是最大的问题。

现在荆州刚刚平定,内部一团糟,必须要进行整顿,从而强军强州,让刘备有实力北伐曹操。

不然继续这么烂下去,就算空有二十万大军,也是一群乌合之众。

就像历史上诸葛亮在益州做内政一样,要先把内部处理好,安定民心,充盈府库,财政有余,士兵也都训练好了,才能六出祁山,复兴汉室。

因此见沈晨和徐庶都拿不出什么好主意来,诸葛亮就打算亲自来改制。

他做事的方式也很聪明,知道阻力很大,怕引起强烈反弹,像王莽的很多政策那样弄得天怒人怨,所以没有选择激进方式,而是打算循序渐进,先难后易,一步步处理。

但不管用什么方式,他在益州可以搞那些内政,在荆州却不行。

因为乡党问题。

汉朝乡土气息是极为浓厚的,同乡在外地抱团取暖,称之为乡党。在本地则会一起排挤外地人,帮亲不帮理。

这种事情别说在汉朝,在后世新时代也是比比皆是。

譬如那些人贩子拐卖了妇女卖去偏远山区,被山村的人买走当老婆,警察得知消息去营救,结果全村的人都跑出来跟警察对抗。

因此在这样一个乡党气息浓厚的时代,你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往往就要遵循这种潜移默化的规则。

当然。

不遵守也可以。

学程昱。

劫掠家乡人,把他们做成肉脯就行。

不过想学程昱也没那么容易。

程昱劫掠家乡的时候,祸害的不是世家豪强,而是底层百姓。

那时候经历了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程昱的家乡也没什么世家豪强了,有能力的早跑了,只剩下一些逃不掉的贫民。

底层百姓不算人,所以即便是程昱干了那些事情,也没有人会为他们伸张正义。

荆州则大不一样。

南阳和江夏时常打仗,可南郡、章陵以及荆南地区还算稳定,世家豪强林立,里面的关系盘根错节,极为复杂,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诸葛亮虽然不是荆州人,可他现在已经属于荆州世家大族一份子。

两个姐姐嫁给了蒯氏和庞氏,自己则娶了黄家的女儿,要想动那些既得利益者的蛋糕,首先就得拿两个姐夫家和自己岳父家开刀,名声估计一夜之间要臭大街。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历史虽然是由人民写就,可至少史书不是。

历史上的诸葛亮可以在益州搞内政,严格法律,安抚百姓,打压世家,约束官员,赏罚有度,将益州上下弄得井井有条,没有人会骂他。

因为他不是益州本地人,没必要在乎这些益州世家豪强的利益,得罪了就得罪了,那些人翻不起什么浪来。

可在荆州那么做的话,阻力会非常大,两个姐姐的夫家,岳父家,各方压力将接踵而至。

即便是强行镇压,也将得罪大量包括亲戚朋友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到时候估计整个荆州士族都要骂他是吃里扒外的白眼狼。

所以诸葛亮在荆州搞内政,压力会非常大。

而且不只是他。

沈晨也一样。

他虽然没姐姐和老婆,可有宗族。

自己的宗族也属于既得利益者,与荆州各大世家多有牵扯。

他冠礼的时候,哪个世家没有派人过来送礼?

一旦他来主持改革,情况也是如此。

因此诸葛亮和沈晨来办这件事情的话,会非常麻烦,甚至会适得其反,造成难以预料的结果。

因而沈晨才劝阻诸葛亮在荆州搞内政。

可如果不进行改制,在旧有秩序下,刘备要想让荆州富强,手中握有一批精锐士卒,可以北伐曹操,又不太现实。

即便是得到了整个南方,在人口和生产力上与整个北方比起来,还是有很大差距。

所以这是个两难的局面。

徐庶沉吟许久,咬牙说道:“那此事莪来做吧,我非荆州人,在荆州也无宗族,想来会好一些。”

“那也不行。”

沈晨摇摇头道:“元直兄毕竟在荆州多年,虽无宗族,却也有亲朋。你若是主持变革,别人找到我和孔明兄长,亦是难做。”

诸葛亮皱起眉头,说道:“以往谈起这些,晓卿的见解颇多。诸如阶级矛盾,生产力不足,选拔人才制度有缺陷,官府腐败无能之类。怎么今日到了要变革的时候,晓卿反而推三阻四?”

沈晨解释道:“我并非推三阻四,而是想说以现有的情况,即便是以温和的手段缓慢推行,亦不免受到来自多方压力,因而我们必须要采取别的办法。”

“什么办法?”

诸葛亮和徐庶都好奇地看着他。

沈晨微微一笑,深邃的目光看向西方,轻声说道:“借刀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