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十六章 人小鬼大

这一招绝对是相当的凶险,但是,足智多谋的徐羡之还是这样做了,他当然是有自己的理由的。</p>

这个朝廷将来会在谁的手里攥着</p>

换句话说,这个朝廷以后是谁说了算</p>

是琅琊王</p>

是王谧</p>

对这一点,应该是确信无疑的。</p>

今天看到了桓冲和王谧的相处模式,徐羡之就对自己的判断更有信心了。</p>

不管是作为荆州的代表还是只代表他自己,将来,他就要跟着王谧一条路走到黑了</p>

所以,面对这个并不熟悉的主人,徐羡之必须拿出自己的诚意来,要向他表示,虽然你对我还并不了解,但是我的对你的忠心,绝对是真实无二。</p>

虽然过于谄媚,虽然多少有点无耻,但是,身为小人物的徐羡之,若想以更快的速度往上爬,除了依靠自己的能力之外,适当的经营也是必须的。</p>

这其中,当然有急琅琊王所急,想琅琊王所想这一份业务了。</p>

至于琅琊王的想法,似乎也可以轻松拿捏。</p>

王谧当然是来拉拢徐羡之的,要不然又何必注意他在酒宴上的脸色,还特意来劝说</p>

难道,琅琊王是真心把他当成朋友了,打算真心换真心</p>

他是闲的没事干还是路口无所事事的丐儿到处打探消息</p>

那当然是不可能的。</p>

正是因为探知到了王谧的心态,徐羡之才把桓氏一族扔到一边,着力表决心。</p>

以后,这个朝廷就要是王谧说了算了,谯郡桓氏也不过是比较有实力的一支而已。</p>

况且,随着王谧的势力越来越巩固,桓氏这边的势力肯定是越来越削弱的。</p>

这就是此消彼长的道理。</p>

正如王谧所说,桓玄是个舞刀弄枪的,而他徐羡之和他不是一类人,让他扛枪上战场,那是不行的。</p>

他可没有那个本事。</p>

从小就不是那块料。</p>

你看,徐羡之出身的荆州,那可是一块风水宝地,在大晋这块重文抑武的神奇土地上,荆州算是难得的,血气比较旺盛的地方。</p>

这里武风尤烈,青年男子几乎没有不跨马涉猎的,这一点和建康城完全不同。</p>

在这样一片沃土之上,徐羡之也依然是不习弓马,更不会操持任何的兵器,就可以看出,他是自己完全没有兴趣。</p>

同样的,他也是深切的认识到了自己的能力局限。</p>

真的。</p>

他就适合做个纯文臣,打仗那种事情,他既没有兴趣,也没有那个本事。</p>

一见血,他就两条腿打颤,所以</p>

想当一个纯文臣,在如今的建康城,摆在徐羡之眼前的路只有一条,虽然只有一条,但是前景还是很光明的。</p>

那就是跟紧琅琊王的步伐,一心跟着他做事。</p>

自从荆州投奔来的那一天起,徐羡之就想开了,以后,他就是王谧的人了,至于桓氏一族,当然也会尊敬,但也仅止于此了。</p>

效忠是不可能的。</p>

毕竟,纯文臣只能跟着朝廷混,朝廷在哪里,他们的心,他们的人就在哪里。</p>

和桓氏一族混,混到最后,也不过是当一个王府的幕僚而已,根本就没有大前途。</p>

所以,抛弃桓氏是必须要跨出去的一步。</p>

而桓玄正是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p>

现在看王谧的反应,对徐羡之的投诚也是认可的,这就足够了。</p>

对于桓玄,事实上,徐羡之也并不想害他,只是想要尽其所能的远离他。</p>

一方面,他不想给自己找麻烦,桓玄这个人,他太了解了,就是一个惹祸精。</p>

走到哪里,祸事就会跟到哪里,徐羡之就是荆州人,对于桓玄在荆州的那些事迹,他是再清楚不过的了。</p>

他还准备,等到清闲下来之后,一定要和王谧好好的说一说。</p>

他不想想了解桓玄的为人吗</p>

没有什么比这些事例更直接的了。</p>

桓冲的到来,难以避免的在北府众人以及建康朝廷的那些老朋友的心中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涟漪。</p>

他们心思各异,但是有一点是共通的。</p>

那就是,不管是老朋友还是好兄弟,他们都不欢迎桓冲的这些人。</p>

一些人是因为旧怨的顾虑,这些人大多都是建康朝廷的旧臣,他们对桓氏一族的人,总是多有忌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