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章 商鞅变法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南八救了他们的命,可是他们呢?

怎么报答的?

这种事情简直让人难以接受。

若是人人都这样,还会有英雄愿意真心为朝廷奉献吗?

…………

南八的篇章到此结束,接着将带来另外的悲情人物的事迹,敬请期待。

而后,在众人的观看中,天穹之上的投影再富变化。

…………

盘点华夏十大悲情人物。

上榜人物——商鞅。

所属朝代——秦。

说起商鞅,就得说他的变法。

奏国能统一六国,关键也在于变法。

但最先变法的,并不是秦国。

整个春秋时期,中原各路诸侯轮番称霸,秦国也一直想冲出函谷关在中原露个脸,没能成功。

秦穆公也只是向西拓地千里,东面有强大的晋国阻挡,秦国想冲出关中很难。

到战国时,魏国在李悝的变法下首先称霸。

魏文侯以李悝为相,以吴起为将,一度占领了河西之地,压得秦国喘不过气来。

吴起是个一心扑在工作上的变态狂,杀妻求将,与士兵同吃同住。

秦国在吴起面前,连战连败,毫无还手之力,几乎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

魏文侯死后,魏武侯继位,吴起功高盖主,受到权臣的猜忌,于是逃往楚国。

秦国这才有了喘息之机。

吴起在魏国的时候,只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到了楚国之后,受到李悝的影响,吴起也开始变法。

楚国在吴起的变法下更回强大,向南攻打百越,扩张地盘。

楚国不像魏国,楚国是个传统的大国,贵族势力大。

魏国是刚从晋国里分出来的,贵族势力的根基还不深。

吴起的变法引起了楚国贵族势力的不满,等支持吴起的楚悼王一死,贵族们就起来要杀死吴起。

吴起一看走投无路,就躲到楚悼王的尸体后,贵族们向他射箭,也射到了楚悼王的身上。

楚国的法令,伤害楚王的尸体灭三族。

楚肃王继位后,把向楚悼王射箭的人统统处死,吴起的尸体也被车裂。

吴起在临死想到用这个方法替自己报仇,确实聪明。

但是,吴起一死,他在楚国立下的法令也就废止了,楚国又回到了老路上。

魏国和楚国因变法而强大让列国看到了变法的力量,于是纷纷效仿。

奏国地处西部边陲,一直被中原诸侯看不起,更是对变法有强列的渴望,这个时候商鞅就出现了。

商鞅的变法深受李悝和吴起的影响,其实他们的变法在本质上没什么区别,只不过商鞅做得更彻底,执行得更严酷。

商鞅变法的本质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改分封制为郡县制。

什么是分封制?

周朝创立之初,除了王畿之外,把天下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在自己的土地上建国,所以分封制也叫封建制。

诸侯在自己的国家完全自治,有自己的军队,自己的法令,周王不干涉诸侯国的内政。

同样的,诸侯国的国君自己留一块土地,剩下的土地就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的封地就叫家,在自己的家里,卿大夫有自己的家规,有自己的家兵,卿大夫往下就是士,士是最低一级的贵族,有贵族的身份,没有土地,只能自己学好文武节,货与帝王家,这叫修身。

士修身,卿大夫齐家,诸侯治国,天子平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的是这四个等级贵族的职责。

与分封制配套的贵族承袭制度叫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通吃,大意是:天子的嫡长子继承王的爵位和财产。

其他诸子封侯;诸侯的嫡长子继承爵位和一切财产,其他诸子封大夫。

大夫的嫡长子继承大夫的爵位和财产,其他诸子成了没有财产的士。

在诸侯国中,卿大夫既是爵位,也是职位,而且世袭罔替。这样一来,卿大夫作为诸侯国君的臣子,势力越来越大,还不能随意撤换;这还是其次的,最主要的是卿大夫还占有土地,世代承袭,实力越来越强,有的已经超过了国君,像鲁国的三桓、晋国的六卿。

商鞅的变法,就是要废除这一套。

首先世袭的官位没有了,世袭的土地也没了,一切都以军功为准,功劳大的封爵,功劳小的,就算杀一个人也给你分田分地。

可以想象,商鞅这么一搞,秦国的贵族会是什么反应。

在以前,每开拓一片土地,国君就会把地分封给功臣,现在这个也没有了,直接变成郡县,郡县的长官由国君任命,郡县的税收上交国库。

郡县制并不是商鞅的发明创造,第一个设郡县的是楚国,楚国在早期从丹阳向东扩张的时候,灭了权国,不分封,改为权县,设县公替国君来管理。

不止是楚国,其他六国都有设郡县,只是比较少,分封还是占主流,只有商鞅把秦国一刀切地全部改为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