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南向北征伐,实现南北统一。”
“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
“更是位列开国六王之首,这样的人物,一生简直是传奇。”
…………
南宋咸淳三年,忽必烈下令蒙将阿术率十七万大军攻打襄阳,正式拉开了灭亡南宋的序幕。
百年后的一三六七年,朱元璋令诸将率二十五万大军将蒙古铁骑逐回大漠。
元朝自入主中原以来,皇位传至少年天子妥懽帖睦尔,也就是元顺帝。
他扳倒权相,恢复科举,蠲免赋税,意图励精图治,惜乎难挽狂澜,再加上天灾,致使元末群雄四起。
朱元璋便是元末群雄中的一个,而且还是笑到最后的那个,在文臣武将的匡扶下,他灭陈友谅、平张士诚,最后一统江南。
若论他麾下武将的功劳,排第一的当数徐达。
这个时候的朱元璋,对手只剩一个——元廷。
元至正二十七年,自封吴王的朱元璋在应天发布《谕中原檄》以告天下,誓师扫荡胡尘,一统华夏。
而此时的元顺帝状态却截然不同,雄心壮志早被繁琐的政务和无解的乱局消磨殆尽,已不复少年时的锐意进取,沉迷于天魔舞和木匠活之中不能自拔。
该年十月,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准备北伐。
关于北伐的方案,副将军常遇春建议长驱直入,直捣元朝大都。
常遇春的想法可以理解,毕竟他是大明的猛将,可以说是一马当先,冲锋陷阵,所向披靡。
他自然想要直接一点,直捣黄龙。
但常遇春所想的这个方案被朱元璋否定了。
副将毕竟是副将,想的东西不够全面。
要知道蒙古铁骑曾经横扫欧亚无敌手,而且元朝建都百年,城守必固,若悬师深入,屯于坚城之下,粮饷不继,援兵四集,明军必然进退失据。
若真要这么做了,到时候的损失肯定会很惨重,甚至会将大军置身于一个危险的环境,这是非常不好的。
与常遇春的骁勇相较,徐达作为三军主帅,自然想的东西会更长远一些。
徐达的想法有他独到之处:。
首先,徐达资历最老能服众,而且善于调度大兵团作战,善待俘虏,瓦解敌军,秋毫无犯,百姓钦服。
《明太祖实录》记载了一个小故事:有一次,徐达和常遇春打败了陈友谅的一支部队,俘虏了三千多人,常遇春主张杀掉,徐达坚决反对。
徐达手掌刀兵,心怀慈悲,有仁义之师的风范。
即便从现实利益的层面来考量,不虐杀俘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瓦解敌军的军心。
从这件小事也可以窥徐达之稳。
据《明史纪事本末》载,朱元璋君臣敲定的方案也很稳:先取山东,再旋师河南,然后占据陕西潼关。
随便打开地图看看,就知道这个战略会让北平成为一座孤城。
这个作战方案最适合徐达来执行了。
徐达平时话少而思虑精深,用兵之道一如他的性格,平和中见韬略。
就像两个人下棋,你看他的布局很普通,但不知为什么,下着下着,你就劣势了。
北伐在华夏历史上是一件屡见不鲜的事情。
东晋时的大将祖逖携精兵突入中原也就是类似的北伐。
不过,让今人感到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虽然华夏历史上北伐的事例不胜枚举,但其中成功者,却少之又少。
如果抛去近代的话,那么北伐取得决定性成功的,仅有元末明初的徐达北伐之役。
这时便有人产生疑问了,为何徐达北伐能打破这种“北强南弱”的规律,并进而实现统一山河的丰功伟绩呢?
显然,这是需要我们从当时的时代环境中加以认真分析的。
蒙元军队的强大战斗力曾是“北强南弱”的最好例证。
要想了解明军的成功,需要先对这种所谓的“历史规律”有一必要的了解。
漫长的华夏军事历史长河中,之所以会有“北方统一南方”这种规律的存在,与北方的军事实力与政权的组织能力是分不开。
而相比之下,盘踞于南方的政治集团虽有所谓的天险屏障,可在一次次自北向南的南伐之战中,我们会发现,这些天险不过是纸老虎罢了,南陈的覆亡与南宋的瓦解便是最好的例证。
因此,如果防守者不具备相应的军事实力与支撑其军事实力的经济等基础,所谓的天险反而更容易使防守一方陷入盲目自大与攻守不能的尴尬境地,而打破这种规律则更是无从谈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