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夏言和严嵩

大明征服者 酒老五 1015 字 2022-08-29

数千举子参加会试,十八名会同阅卷官首先阅卷,先阅的自然便是四书题,四书题如果写的不怎么样甚至驴头不对马嘴,那后面的五经题和策问就算能写出花来也是屁用没有,因为四书题已经被刷了,哪怕考生继续考下去,卷子也不会出现在阅卷官的面前。

可以说一个四书试直接刷掉一半的举子完全不算夸张。

五经题也是一样,担任阅卷官的五经博士又会展开新一轮狂刷,不过五经和四书不一样。

四书题是交叉阅卷,一般而言最少三名阅卷官阅四书,阅完之后如果超过半数认为不行,那才会被淘汰掉。

可五经是由五经博士阅卷,能成为五经博士是什么概念,那至少说明五经博士在各自的领域内对于五经的理解绝对算得上是翘楚。

但是五经博大精深,各博士都有自己的理解,因此主观意向比较大,举子的五经题或许写的不算差,可一旦和五经博士的观念不符,甚至背道而驰的话,那写的再好也是一个死。

明清时代会试落第,三年后再来得以高中的举子比比皆是,这说明人家才华是肯定有的,否则不可能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科举考场当中脱颖而出,但为什么前次不中后面能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自己的五经题写的不对五经博士的胃口。

能让自己的四书五经题成功趟过同考官的都是人杰,写不拘泥于题材的策问自然不在话下。

这时候就轮到主考官粉墨登场了,能成功进入到主考官眼前的卷子差不多有百分之二十五,也就是说在此之前,百分之七十五的考生已经落榜。

主考官阅卷还是从四书到五经再到策问,在这一关因为四书五经题被刷掉的可能性不会有太多,毕竟同考官也是饱读圣贤书的,他们的水平未必比主考官差多少,之所以成为同考官,无非是官职不够或者资历不够罢了。

策问考的是时政,而时政是朝中大佬,有资格涉足朝堂的大臣才能涉及的领域,同考官一般不会在策问上发表自己的主观意见,所以只要不是狗屁不通,一般都会直接送给主考官定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