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一愣,马上大声喊冤道:“我哪敢啊。现在多少猪场老板都想搭上嘉谷的路子,我是昏了头才自寻死路……”
“自寻死路”肯定是夸张了,但老周的意思再清楚不过了。
有一个数据大众很少注意到,国内年出栏一万头以上的大型猪场,数量不算多,但嘉谷系出身的占了六成有余。
这不是偶然。
并不是所有的规模化猪场都可以把猪养好的,还要看养猪的技术和管理能力——嘉谷农牧作为高度集约化养猪的佼佼者,几乎是引领了大型猪场的主流。
就拿育种体系来说,大型的养猪企业,如嘉谷农牧和温氏,包揽了从最上游的曾祖代种猪到最终商品肉猪的仔猪。中型养猪企业,从父母代的二元母猪开始做。小型企业,则是自己买仔猪来育肥——老周就是属于第三种。
整个育种环节的流程做得越好,商品肉猪的生产效率就越高,生产成本就越低。这一块,嘉谷农牧赫赫有名,想要引进嘉谷培育的仔猪,都要经过一番竞争。
实话实说,加入嘉谷系养猪场要付出的代价不菲,所有生产资料都受嘉谷农牧影响不说,人家还有出栏肉猪的优先采购权。
饶是如此,依然是追捧者众,那必然是得到的好处远大于付出的代价。
这不,非瘟一来,差距就立显了。
——一边是在非瘟风暴中焦头烂额,一边是有闲心喝茶,这就是最直接的差距。
老周甚至是闲得心痒痒的,试探着问道:“老罗,眼瞅着到了‘后非瘟时代’,你们嘉谷没说咋搞?”
正在喝茶的罗邦差点被呛着了。
见鬼的“后非瘟时代”!
距离首例非瘟才多久啊,哪来的“后时代”?
老周嘿嘿直笑,也是猪场疫情防控做得太好了,让他都将精力放在了生产上。
现在所有嘉谷系养猪场都缩小了生猪出栏规模,以蓄势待发。他就是想知道,这“势”需要“蓄”到什么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