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八章传胪唱名,赐宴授官(三更)

按照明代朝廷规制:

状元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

这三个人是铁定的饭碗,没

跑了。

但对于二甲与三甲进士而言,他们还得考一场……考试之后,选出若干优秀进士,为庶吉士,这也是翰林院的官职。

剩下的二甲与三甲进士,则可以授予给事、御史、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太常、国子博士,这些基本上都是京官,虽然品阶很低。

当然,你想要上山下乡,去底下扶贫,那也是可以授予府推官、知州、知县等官。

换言之,只要你中了进士,最差也可以混个县长当当。

传胪唱名、夸官、恩荣宴、刻名于碑,授官,这些都是文官的荣耀。

朱允炆打心底不喜欢这种过度的荣耀,因为文官集体的荣耀太盛,便意味着武官集体的衰弱。

重文轻武,以文凌武,会形成一个态势,继而演变为帝国顽疾。

“焦用有军功,好儿。”

“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此岂得为好儿耶!”

韩琦一刀下去,赫赫战将焦用的人头,便滚落在了地上。

只有文人才是好儿!

这是文人主宰的宋!

文人虽然上不了战场,杀不了敌,但文官对于武官的杀戮,那种狠厉,绝对超出了西夏铁骑!

宋代文人的血性,很大一部分,不是因为敌人而存在的,而是因为杀大宋的武将,杀出来的。

朱允炆不想大明朝出现宋代这样的问题。

在朱允炆看来,文官与武官,便如人之双腿,少了一条腿,那就瘸了。

哪怕是给打一个拐杖,人也跑不快。

狼来了,会死。

可以预期,若不加干涉,任由文治昌盛三十年,等洪武一干老将、老兵都死绝了,新的武将也只能瑟瑟发抖地看着这一群手握重权的文臣。

朱元璋时期,五军都督府虽然与兵部平起平坐,但兵部算个啥,五军都督府是老大。

在消灭了北元之后,五军都督府的地位开始下降,兵部地位上升,两者达到了制衡。

但在明代中期,文官掌权越来越多,强者如云。反观五军都督府,上过战场,会打仗的,寥寥无几,这个时候,五军都督府算个啥,兵部是老大……

文盛武衰,是大忌。

朱允炆叹息一声,看来需要把武举制度搬出来,给武人一个重新定位。

明代初期,是不存在武举制度的。

明代武举制度,是“战神”朱祁镇设置的,估计也是害怕自己再去狩猎一次,弄点保镖护体。

朱允炆猜想这位战神应该不会出现了,武举制度,还得依靠自己……

就在朱允炆思考文武制衡,两条腿怎么走路的时候,张显宗已出淮安,乘船北上,准备前往宿州视察睢水河道。

此时,一阵风卷开帘子,张显宗走出船舱,来不及享受消暑的风,脸上便布满了惶恐之色。

天,犹如塌下,阴云密布,一道闪电尚未跑出黑云,便被吞噬。

闷雷如骤然敲响的战鼓,声音陡然炸开,传荡在运河之上,黄河两岸……

s:

明代的黄河河道与现在黄河河道不一样哈,特此说明下……

科举是封建王朝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惊雪也看过很多历史,其中对于科举的描写,不过就是赶路,考场,发榜,中第,当官,这其实是不合适的。

科举背后,有太多的细节与规则,很多书都没有涉猎。惊雪收集了材料,研究了几天,斗胆融入至文中,将科举的规则、过程与内容基本说下。

但受限于史料与个人文言文水平,不足之处还请大家体谅,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不同的收获。

fo

求下催更、月票、推荐票,惊雪谢过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