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8页

而起因,是一篇刊登在《自然》子刊《自然化学》上的论文。

它的标题只有简简单单地一行字,但却抓住了所有业内人士的眼球。

原因无他。

因为投稿人提出了一种新型的ds材料,并声称通过将该材料旋涂在负极锂的表面,可以有效解决锂枝晶的问题。如果这篇论文刊登在其它期刊上,可能甚至不会引起多少人的注意。

但,刊登这篇论文的是《自然》的子刊!

原本风平浪静的材料学与电池领域,顿时掀起了惊涛骇浪。

虽然材料学界已经不是第一次因为锂电池的“突破”而震惊,但这回显然不一样,因为审稿人是巴旺迪教授,而且根据这位审稿人的评价,他似乎通过重复实验得到了惊人的发现……

如此惊人的消息,自然不会简单地被埋没掉。

论文刊登没几天,在得到了几位行业内大牛的肯定意见之后,便被不久之后发行的主刊《自然》,以及《科学》进行了highlights。

所谓“highlights”,大概类似于转载,但又有别于转载。

比如你在a期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在某个领域或者方向有重大突破,被b期刊看中,该杂志就会找一个该领域的牛人把你发在a期刊的那篇文章的亮点给概括一下刊登在b期刊上(也有是自己写highlights的)。

这种情况在化学和生物两个领域比较常见,发在子刊上的文章被主刊挑中并不算什么新鲜事,但同时被《自然》和《科学》进行highlights的,却是比较罕见的。

相比起工业界的冷静来说,学术界对这篇论文的态度,简直可以用“狂热”一词来形容了。

如果这篇论文是真的,他们之中的大部分人并不会因此而利益受损,反而会因此受益。

原因很简单,工业界对锂电池的顾虑,主要便是集中在锂枝晶导致的一系列安全问题上。如果锂枝晶的问题能顺利解决,毫无疑问大笔的研发资金将涌入这一领域。

哪怕有那么几个研究负极材料的实验室被砍掉经费,也会有更多的经费和课题涌入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