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9章 968冯保插手

魏广德轻笑出声,随即就摇头。

这段时间,虽然不管是在吏部还是在内阁,杨博依旧是大家习以为常的强势姿态,可是朝野中已经开始风传他身体不好的传闻。

为了佐证消息,自然有人开始关注太医院那些为他诊治过的太医。

消息,是无论如何也瞒不住百官的。

通过这段时间的游说,举荐朱衡的群体已然定型,不过清流那边支持葛守礼的官员还是更多一些。

魏广德对此也毫无办法,谁叫人家就是清流。

不过,魏广德现在把能做到的都做了,至少能保证送入宫中待选的吏部尚书人选里,有朱衡的名字。

魏广德其实也明白朱衡的心意,他是没有入阁可能的,出任吏部尚书就是他仕途的极限了。

大明朝的六部虽互不统属,都是平等的衙门,但因为掌管事务的不同,还是有轻重之分,而其中吏部就因其特殊性成为事实上的六部之首。

对于统治阶级而言,不管如何粉饰,其统治本质就是“人治”。

大明建立后,太祖朱元璋就令六部,特别是吏部只听命于皇帝,便表示了皇帝要直接掌握选人、用人的权利。

掌控人事权,等于就掌控了整个国家。

六部中,户部主要掌管全国的土地,户籍;礼部主要掌管科举制度,礼仪以及学校;兵部需要掌管全国的军事以及武官的教授以及选用;而刑部主要掌管全国的司法以及全国的刑事问题;而工部主要掌管全国的工程事务。

可以看出,其他五部的重点都是事或者物,唯有吏部管人,管的就是官帽子。

虽然说国家稳定靠的是财政,户部尚书看似位高权重,可即使户部尚书掌管天下财政大权,可理论上也得受吏部考核。

也是因此,吏部成为六部事实上的鸡头,是所有无缘入阁尚书的目标。

由于吏部实在太过于位高权重,在明朝还形成了这样的默认惯例,吏部官员很少能直接升职,而要先调任其他部去迁转。

比如吏部尚书的人选,一般不由吏部侍郎直接升任,而是由其他兵、户、礼、刑、工等五部尚书升迁调任。

吏部侍郎的人选,一般也不由吏部郎中直接升任,而是由其他兵、户、礼、刑、工等五部侍郎升迁调任。

所以,皇帝想要提拔一个吏部郎中,当吏部侍郎,或者想要提拔一个吏部侍郎,当吏部尚书,一般不直接升职,得先把他调到其他五部,去升职为侍郎、尚书,过渡一段时间后,再调回吏部。

以此来尊崇吏部为六部之首的地位,类似情形一直十分普遍。

当初魏广德入阁前,就和殷士谵在礼部和吏部之间来回对调,就是这个道理。

这也是魏广德不担心张居正会力推张四维接替杨博的主要原因,只要这段时间他卡住不让张四维改迁礼部即可。

不多时,首辅值房书吏过来相请,魏广德知道这是张居正想要探探他的态度,或者说内阁看能不能形成一致意见。

在书吏通报后,他就放下手里的公务,起身前往首辅值房。

等他和吕调阳轮流看过杨博奏疏后,就听到张居正开口说道:“善贷,和卿,早前几日就要传闻,惟约身体有恙,不想竟是真的。”

魏广德当即就是一副惋惜状,叹道:“是啊,那日我还提醒杨大人保重身体,也是因为听闻外面传闻。

此时正是朝廷用人之际,不想杨尚书竟因为身体原因乞休,实在让人扼腕。”

“是啊。”

吕调阳也是很敷衍的附和一声。

大家其实都知道怎么回事,可坐在一起还是只能说些瞎话。

要说张居正事前不知,谁会信?

至于魏广德就更不可能不知道了,之前两日张居正提出让吏部侍郎张四维转迁礼部,魏广德就找由头给拒了。

最近无事,对调侍郎做什么。

而且魏广德和朱衡早就开始布置,吕调阳又不是瞎子,自然是看得到的。

要说最早发现情况的,还就是魏、朱二人了。

要说魏广德对杨博、张四维不怎么感冒,主要还得益于后世晋商历史上的表现,堪称汉奸典范,自然让魏广德十分看不起,甚至有除而后快的想法。

只不过魏广德也深知,八大晋商那些事儿毕竟还没有发生,现在要是他对晋商出手,有些师出无名,闹起来只能是他没理,所以只能隐忍。

不过,想法设法控制晋商在朝中的代表人物还是可以的。

杨博他是没招,人家早就发迹,在魏广德还未入仕途时就已经有了名声,之后一直都是高高在上的存在。

张居正面无表情看了魏广德一眼,随即才正色道:“这次召二位来,就是商议下杨尚书致仕后,内阁是否有推举的人选。”

“吏部尚书乃是朝廷肱骨,最好还是廷议确定人选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