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8章 947求签

是的,冯保发动的这场针对高拱的诬陷,在朝廷高层其实已经不算什么秘密,特别是锦衣卫不愿意给冯保背锅的前提下。

有意无意的,刺客王大臣被东厂掌控,锦衣卫连边都碰不到的消息已经在朝野流传。

这其中,心思最多的当然是杨博。

他在朝堂的时间最长,嘉靖八年的进士,四十多年的宦海生涯,是真正的老资格。

朝中关系错综复杂,特别是嘉靖三十七年他重回京城出任兵部尚书开始,就专心在朝中安插亲信、同乡,建立起一张巨大的关系网。

高拱之事,他当然可以选择置身事外,可是高拱眼光真的很毒,知道只要他向他服软,杨博就肯定不能坐视他被人冤枉。

是的,高拱和杨博可以说完全没有关系,可毕竟都是朝廷重臣,各自有各自的关系网。

而这些关系网,许多时候就会不小心重叠在一起。

此时的杨博就谢绝所有访客,把自己一个人关在书房里,静静的思索。

而此时书桌上,一左一右摆着两封书信。

一封书信,自然就是高拱给他写的求情的书信,希望他能帮忙化解此次的危机。

而另一封书信,则是他老乡,宣大总督王崇古所写,目的自然也是为高拱求情。

王崇古因为完成隆庆和议而被载入历史,后世之人只知道当初明朝和蒙古和谈就是由他主导,但为何高拱会选择王崇古而非旁人?

这一切,当然不是王崇古恰逢其会。

实际上,若是换个人向朝廷提出和蒙古俺答汗进行和议,最后的结果怕是会大相径庭。

之所以王崇古提出这个想法,以高拱为代表的明朝内阁实权派也选择支持,其中自然也是有原因的。

那就是王崇古和高拱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而王崇古背后的关系网自然也是高拱的重要关系。

实际上,这是一个以蒲州政、商间姻亲结网,利益勾连,其在嘉、隆、万年间形成的牢不可破的势力网,给予了晋商及山西官僚难得的发展机遇与空间。

但盛极而衰,蒲州官商利益网随着核心人物的相继故去,亦逐渐松垮。

蒲州政、商间以姻亲为纽带结成的这道关系网,核心人物王崇古、杨博和张四维。

王崇古和高拱是同年,都是嘉靖二十年的进士,关系一直就非常亲密。

这样的亲密关系,也是高拱当初会选择张四维进入吏部,进而又选择支持他入阁的重要原因。

王崇古、张四维的官场升迁的初期,几乎都是因为高拱的支持而得到提拔,做为和王崇古有姻亲关系的杨博自然不能等闲视之。

虽然他更多的是和徐阶、张居正合作,那也是因为徐阶在嘉靖末期和隆庆初期稳稳坐在内阁首辅位置上,许多安排需要得到他们的支持。

高拱对王崇古有同学之谊,提携之恩,对他外甥张四维也是如此,可就高拱和王崇古之间的关系有多好。

所以在王崇古知道京城正在酝酿针对高拱的阴谋后,王崇古第一时间就给远在京城的姻亲杨博去信,请他为高拱开脱罪名提供帮助。

杨博的儿子,娶的就是王崇古之女,有通家之好。

实际上,张居正后来坐稳首辅宝座后选择提拔张四维,就是为了维持和杨博身后势力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

只是,张居正到死都没有意识到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到底他对山西帮的支持大,还是高拱对山西帮的支持更大。

其中张居正遗漏的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当初殷士谵在内阁愤怒对高拱出手,其中最主要的诱因就是因为殷士谵已经知道高拱想要驱逐他。

那时候张居正还做为和事佬上前拉架,可他却完全没有意识到一个对山西帮很重要的信息,那就是高拱是想用张四维顶替殷士谵。

杨博和王崇古都是以军事文官身份位列朝堂,注定他们是很难入阁的,而张思维不同,张四维是有机会入阁的。

而为张四维铺路搭桥的人,正是高拱。

即便是在数年后,张居正还是把张四维拉进了内阁,可比起当初高拱的努力,足足晚了五年。

至于张居正,在坐稳首辅宝座后,拉进内阁的第一个人不是张四维,而是礼部尚书吕调阳,这自然在山西帮面前大大的失分。

杨博看着身前两封书信,又想到昨日来见他的张四维。

显然,王崇古的信不止写给他,也给外甥张四维去了信。

一番权衡后,杨博终于还是做出了决定,那就是帮助高拱洗脱王大臣案的嫌疑。

他终究是老了,以后山西帮的大旗还需要张四维来举起。

这个时候拂了张四维的意,对杨家来说未必是好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