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4余波

随着六科给事中们散去,内阁里的事儿就像长了小翅膀,飞快传遍了京城的衙门。

礼部尚书潘晟听到这个消息,是瞠目结舌,实在没法想象,内阁竟会发生这样的事儿。

都察院和六科是有监察、弹劾及建议之权,可这次的事儿礼部也是有责任的,那就是整肃朝廷纲纪。

显然,殷士谵无礼,该罚。

可潘晟打心底就不想掺和此事,对高拱的跋扈,他也是看在眼里,敢怒不敢言。

刑部大堂,刘自强听到老乡高拱被打的消息,表情和潘晟也是差不多。

不过打人的是殷士谵,他当然知道这事儿也不归他刑部管,一切看皇帝的旨意。

虽然三法司以刑部为主,可这事儿大概率隆庆皇帝是要压下来的,应该不会把两位阁老送上大堂审问对峙。

丢不起那人。

而朱衡听到消息的时候,只是满脸苦笑,自己给江西写信算是白费了,没想到殷士谵的脾气这么大,在内阁里都敢挥拳头。

而朝中的官员,反对、看不惯高拱做派的都在暗自叫好,只可惜被人拦下,没有把高拱打个半身不遂,实在可惜。

但不管怎么说,经此一事,高拱的脸是丢尽了。

而支持高拱的官员则是义愤填膺,已经开始准备上书弹劾殷士谵目无法纪,公然在内阁行凶。

可不管这些人如何在衙门里叫嚣,可都没有都察院那边热闹。

是的,支持高拱和中立的御史们,这会儿都是一门心思准备炮制出一份奏疏,要弹劾殷士谵。

对此,都察院掌院葛守礼却是愁眉不展坐在自己屋里,也没有出去压制手下的御史们。

这件事,他实在没有出手的理由。

别的衙门的长官可以说等皇帝圣裁,可都察院不行,虽然他这段时间也对高拱的独断专行很有意见,每次都是打着内阁阁议的名义向六部递条子。

可他更清楚,很多其实内阁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就好比这次大同和议,内阁里只是高拱和张居正支持,殷士谵是坚决反对的,朝中也有许多人不满,他也是其中之一。

但是高拱说动了隆庆皇帝,强推此事,还牵强附会了上次的廷议结果,意思是朝廷都支持的事儿,就不要再纠结了。

“不掺和。”

此事葛守礼还是打定主意,手下要怎么办是他们的事儿,自己反正不出头就是了。

而此时乾清宫里的隆庆皇帝也正在为这件事儿为难,自己刚刚以为把两人安抚好,没想到转天就当着官员的面拳脚相加。

要说隆庆皇帝不恼殷士谵的行为是不可能的,而且他本身立场也更偏向老师高拱一边。

不过他也知道,不能轻易处置朝廷大员,特别是内阁阁臣。

高拱有些小动作他是知道的,所以能理解殷士谵的怨气,但这不是理由。

这件事儿,在朝廷里影响太坏了。

但是说到该怎么处理此事,隆庆皇帝其实也很为难。

虽然殷士谵不对,可他不想因此就处置他,因为内阁现在的三角关系正是他想要营造出来的。

三位阁臣代表三个思想,处理朝政时相互碰撞,自己只需要参考他们的意见做出自己的判断就好了。

他依旧记得父亲临死前对他的叮嘱,他不是一个可以开拓的皇帝,只能守成。

要守成,那就得在处理事务时多听取别人的意见,选择最自己最有利的处理方式。

这也是他当初登基,很快就把内阁阁臣扩充到六人的原因,就算之后走了高拱和郭朴,内阁也长期保证有四位阁臣。

让陈以勤离开,也是要为高拱腾位置。

毕竟他们那个小集团在内阁占据太多座位,已经影响到他听取其他各方意见。

但是一转眼,这个小集团在内阁已经只剩下殷士谵一人,而今日之事该如何处置,就成了摆在隆庆皇帝面前最棘手的问题。

罢职,他当然不想这样,会打破内阁现有的平衡。

可这么大的事儿,要是轻描淡写带过,似乎又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