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0条件

明代的内阁在初期也是皇帝的非正式的顾问机构,与以前的尚书、中书、枢密等性质相似。

之后,内阁逐渐成为正式的机构,但其主要任务仍然是为皇帝提供咨询,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明代初年皇帝经常参加内阁的集议,但自成化以后就基本上不参加了,只有孝宗还偶尔召见阁臣。

在明代,章奏的转呈与皇帝的批答乃至于最后发抄生效,都必须经过内阁,内阁进行票拟时,阁臣要集议,即阁议,形成共识。

自英宗之后,皇帝怠政普遍,内阁的票拟成为皇帝决策的最重要依据。

虽然内阁票拟须经皇帝批红方能成为决策,但没有内阁票拟的中旨传出被视为不符合程序,六科可以封驳,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皇帝只是执行了阁议的决定。

中国向有“大事必集议”的传统,即君主和大臣集体议论国事,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秦汉时期已发展出了一套皇帝和羣臣讨论决策的机制,这种机制到了唐代更加成熟,到了明代已经发展成为廷议,也就是集议。

根据决策的内容、参与人员和集议地点的不同,有朝议、阁议、廷议、部议等形式,但其实都算廷议的一种。

其中部议主要是六部将皇帝交付的有关本部的奏章,进行部内的讨论和议决,提出具体处理意见。

阁议主要讨论超越六部和九卿职权所辖的政务,提出对策,大致而言,阁议讨论的是国家日常政务中出现的问题。

更为重大的决策则须提交廷臣集议,即朝议、廷议。

所有这些集议的结果都需上奏,由皇帝做出最后裁决。

做为商议重大机要决策的廷臣,则是指朝会上有资格进殿的那一小拨人,也就是朝廷三品以上文武官员。

虽然不管是廷议还是阁议,最后的结果都需要皇帝“圣裁”,但因为明朝中后期独特的政治体制,皇帝对于阁议和廷议的结果,一般都不会反对,而是会选择认可,因为这代表朝廷的决议。

应该说,魏广德做出皇帝可能希望通过廷议来确定对蒙古的态度,对内阁几人来说都是最为不利的结果,这意味着他们无法在这件大事上发挥作用。

但是廷议的结果,也是最有效的,封堵朝臣嘴巴的。

因为一旦一项事物由廷议得出结果,其他官员,甚至是科道言官都必须闭嘴,只能无条件接受廷议的结果。

就算有意见,也只能保留。

连高拱都认可了魏广德的猜测,张居正和殷士谵自然也不会有怀疑,于是内阁诸人都知道,在皇帝正是下令廷议前,他们只能尽可能多的拉拢支持他们的官员,保证在廷议时能获得胜利。

而此时,宣大总督王崇古派出的使者鲍崇德也走进了一个戒备森严的大营,大营的中间是一个巨大的蒙古包。

但这其实并没有什么好新奇的,蒙古人的大营都是一样的,首领的营帐往往就是整个大营里最豪华、气派的营帐,而且往往也是选择扎在大营的中央,这样便于他接收来自四面八方的消息。

但是这个蒙古包则有些不同,和一路走来看到的帐篷类似,都是白色为主色,但这里的屋顶并不是常见的白色、蓝色,而是金色,这是至于草原上的大汗才可以使用的颜色。

而且,就在这个蒙古包前方还竖立着一杆黑色大纛,充分体现出这里主人的不凡。

鲍崇德看到眼里,不由得咽了咽嘴里的唾沫,他知道即将见到的人就是他此行的目标人物,蒙古大汗阿勒坦。

穿过周围精壮的蒙古侍卫人群,随着前面带路的那人,鲍崇德走进了这个巨大的金色蒙古包,而他的随行人员则只能留在外面,被一群蒙古侍卫包围着。

在随行几人心惊胆战的时候,鲍崇德也终于看到了俺答汗的容貌,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常年北地生活让他满脸的皱纹,虽然双目依旧有神,但早已不是二十年前那个意气风发,带着部下横扫大漠,劫掠京畿的英雄模样。

是的,在鲍崇德眼里,这个让明人闻风丧胆的俺答汗只是一个垂垂老叟而已。

“明国使者鲍崇德见过阿勒坦汗。”

既然已经见到了阿勒坦,鲍崇德当即上前两步抱拳作揖道。

看到明国使者向他行作揖礼,俺答汗眉头就是一皱。

实际上,蒙古人拜见他这个大汗,正式场合都是行跪拜礼,平时则是左单膝下跪,右手握拳抵肩。

而营帐里的蒙古贵族和护卫也看到鲍崇德对他们大汗的行礼,当即就感受到极大的不尊重,都是跃跃欲试想要出来教训眼前这个明人。

甚至有性急侍卫,手已经放到腰刀刀柄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