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8削爵?禁锢?除国?

可现在的情况有些麻烦,京官这帮见风使舵的主儿动起来了,要求严惩辽王。

文官争了名声,皇室丢了面子,这可不是他愿意看到的。

只是现在朝堂风向让他有些举棋不定,担心因此在隆庆二年就引发一场大的风波出来。

他父皇嘉靖皇帝在位的时候,倒是敢对朝臣大规模施以廷杖,可他现在还没这个胆子,担心闹出君臣不和的情况。

若是再有潜伏的如宁王一类的人,这江山就要不稳当了。

所以在这个时候,隆庆皇帝其实心中已经有了大致方向,那就是要顺着百官的意思,严惩辽王。

只不过这个度有些不好把握,内阁是看出来了,知道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所以建议重处,但是到底怎么处罚才算合理,隆庆皇帝还得想想。

不由得,他想到嘉靖皇帝对棘手问题的处理办法,那就是拖,拖几天看看再说。

而此时文渊阁里,通政司送进宫来的奏疏已经在司礼监登记后送到这里,看着比往日翻倍的奏疏,所有阁臣都是皱眉。

这些东西,他们可都是要看的。

别认为凡是弹劾辽王的奏疏,内容偏偏一律就可以忽略,然后弄几个模板直接票拟。

这样混日子,一旦有官员说起奏疏,自己答不上来,后果不敢想。

“还是要尽快解决辽王府事才行,否则今日的奏疏就这样,明后两日只会更多。”

张居正开口说道。

对他来说,当然是希望快刀斩乱麻,尽快了解此事。

不管皇帝最后怎么决定,反正都这样。

他希望隆庆皇帝严惩辽王,可该做的,能做的都做了,剩下就只能听天由命。

“也是凑巧,湖广上报,今年湖广旱灾严重,各地赋税大减,给宗室发放俸禄以后怕是连本省官员的俸禄都发放不出来了。”

殷士谵这时候开口道。

这篇奏疏是今早分到他手里来的,他也不笨,联系到辽王府案,他就知道湖广那边的希望了。

其实,削藩是文官集团的共同利益,只不过他们也知道,没有真正具备雄心壮志的皇帝,削藩基本上不可行,还会掉脑袋。

当然,文官集团也不是什么都不做,比如这一代辽王在江陵闹得太不像话,湖广的官员就抱团,联合起来说辽王谋反,希望隆庆皇帝以此名义除国,这样湖广就会少了辽王的俸禄,剩下的那些郡王什么的俸禄虽然也很多,但是最起码在湖广不会再有亲王和郡王产生。

藩王问题,实际上一直都是困扰大明的顽疾。

太祖朱元璋死后,建文帝就是因为看到分封制度对中央集权不利,所以推动削藩。

只不过他的军师水平太次,并没有搞清楚轻重缓急,手段过于酷烈,给了朱棣口实,从而发动靖难。

而朱棣当然也不是不知道封藩的坏处,但是他靠什么上位的,登基后自然也不会打自己的脸。

所以,他只是把老朱定下的“裂土封王”给改了,塞王全部内迁,夺走他们的兵权实施圈养。

而到了弘治朝的时候,宗室问题其实就已经暴露了苗头,经过正德和嘉靖两朝后情况越演越烈,已经成为公开的大问题。

其实从嘉靖皇帝在后期连续削藩来看,他已经有这个打算,那就是藩王只要犯下大错,就借机会削藩,徽王和伊王就是撞枪口上了,被他乘机拔除。

所以当初魏广德弹劾徽王时,不是他影响力大,而是刚好和了嘉靖皇帝的心意。

至于为什么不能大张旗鼓的削藩,其实主要还是法理依据不足。

老朱定下的《皇明祖训在那里,削藩其实就是违反祖训。

程朱理学在明朝初年被明太祖定为官方哲学,对于祖训的忠实执行是程朱理学中,孝文化的一种体现。

在这个文化与道德层面上,明朝皇帝,如果对于太祖政策进行较大的修改从道德层面上是讲不过去的。

对明太祖的政策进行修改为之“不孝”,这是任何一个皇帝都难以承担的合法性问题。

嘉靖皇帝算是明朝中后期皇帝中最强权,也是最有改革决心的人,但是对于涉及根本的东西,他也不敢动,都只是边边角角进行修改。